诗词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调中汤

调中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当归肉桂(去粗皮)、川芎白芍药、附子(炮)、良姜,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产后肠胃虚怯,寒邪所侵,及未满月,饮冷当风,乘虚袭留于肓膜,散于腹胁,腹痛作阵,或如锥刀所刺,流入大肠,水谷不化,洞泻肠鸣,或下赤白,胁侾胀,或走痛不定,急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白术4.5克,当归9克,酒炒白芍4.5克,茯苓4.5克,木香3克,酒炒香附6克,苏梗9克,酒炒续断9克,酒炒杜仲9克,炒砂仁3克。

功能主治调中止痛。主肝郁气滞。(妊娠腹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人参5分,陈皮4分,蝉蜕3分,川芎8分,甘草2分,扁豆1钱,枸杞1钱,谷芽6分。

功能主治未痘时,先因吐泻里虚,随感时行见痘,目眶低陷,神情困倦者。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2片,大枣2个,水煎服。此权宜之剂也,精神稍醒,即当加减。

摘录《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大黄2两,葛根2两,黄芩2两,芍药2两,桔梗2两,茯苓2两,藁本2两,白术2两,甘草(炙)2两。

功能主治和胃气。主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带下,壮热且闷,脉微且数。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服别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须取快下,壮热便歇,其下亦止。

注意海藻菘菜猪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葛根藁本甘草解表药也;黄芩、芍药、甘草清热药也;大黄黄芩甘草攻里药也;茶、术、桔梗甘草和中药也。为小儿寒郁热邪,腹痛下痢之的方,功用与人参败毒散相仿。

摘录《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外台》卷八引《范汪方》: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薤白(切)1升,枳实6个(炙),橘皮3个,大枣12个,粳米3合,香豉6合。

制法上药切。

功能主治调和五脏。主胃气虚,不欲食,四肢重,短气。

用法用量以水6升,先煮薤,得4升,纳诸药,煮取1升半,适寒温,分2次服。

摘录《外台》卷八引《范汪方》

《片玉痘疹》卷六: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人参黄耆、炙甘草白芍(酒炒)、白术木香陈皮

功能主治痘疮吐泻止后。

用法用量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片玉痘疹》卷六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麦门冬半两,干枣1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桂心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

制法上药切。

功能主治补益气力。主虚劳。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每服1升,日3次。

注意忌生葱、海藻菘菜、醋物。

摘录《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当归、芍药、白术茯苓木香黄连槟榔枳壳

功能主治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便览》卷二: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苍术1钱2分,白术1钱2分,当归1钱2分,白芍1钱2分,滑石1钱2分,青皮1钱2分,黄芩1钱2分,黄连(姜炒)1钱2分,生地1钱2分,槟榔6分。

功能主治痢不拘新久,红白杂下,里急后重,腹痛。

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煎服。

摘录《便览》卷二

《诚书》卷八: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人参5分,白术5分,茯苓5分,甘草(炙)5分,白芷5分,藿香5分,石莲子(去心)5分,天麻(煨)5分,橘皮5分,木香5分,半夏曲5分,白扁豆(姜汁、炒)5分。

功能主治和脾胃,止吐泻,正气温中。主小儿慢惊。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八

《幼科直言》卷五: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黄耆、白姜蚕、甘草当归、白茯苓、炒扁豆、炒白芍、苡仁、连翘

功能主治小儿病后虚热,生口疮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盘珠集》卷中: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当归白芍(炒)、川芎甘草(炙)、附子(制)、肉桂

功能主治产后泻痢。产后未满月,风邪乘虚袭之,留于盲膜,散于腹肋,故腹中阵阵作痛,水谷不化,胀鸣泄泻。

摘录《盘珠集》卷中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藿香枳实砂仁甘草苍术茯苓陈皮青皮半夏厚朴

功能主治风疹。由脾虚感受风邪而作者。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幼科释迷》卷六: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茯苓1钱,当归1钱,白芍1钱,陈皮1钱,白术1钱半。

功能主治小儿一切浮肿。

摘录《幼科释迷》卷六

《揣摩有得集》: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潞参1钱半,白术1钱半(炒),云苓1钱,蔻米5分(研),炮姜5分,砂仁8分(炒),木香1分,官桂1钱,扁豆1钱(炒),制草5分。

功能主治小儿伤乳食,泻后脾胃虚,哕,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揣摩有得集》

《女科指南》: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猪苓茯苓半夏厚朴大腹皮陈皮木瓜甘草紫苏木通白术

功能主治产后腹胀肋疼,泄泻痢疾,或块在腹中,或隐或现,并治败血冲脾。

用法用量砂仁7粒,大枣3个(去核),生姜1片,煎水服。

摘录《女科指南》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别名调中散

处方白术2两,干姜(炮)2两,当归(切,焙)2两,人参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桂(去粗皮)1两半,五味子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心掣,胸中少气,善咳善泄。

用法用量调中散(《宣明论》卷一)。

各家论述《古方选注》:方中桂枝干姜、五味开太阳;以参、术、炙草阖阳明;而独倍加桂枝,佐以当归、赤苓、炙草,是不独治三焦,意专重于荣养心阳,以安动掣,则咳泻自止,其义高出千古。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鸡峰》卷五: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粟米3两(炒),缩砂1两,香茸1两,零陵香1两,藿香1两,香附子1两,甘草1两,白扁豆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暑气。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生姜煎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五

症因脉治》卷二: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白术茯苓当归黄耆木香、广皮、甘草

功能主治脾气损伤。气胀咽满,噫气,食不得下,四肢不和,面黄喘咳,肿胀脾泄,脉右关细软。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产育宝庆集》卷上: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良姜1两,当归1两,桂心1两,芍药1两,附子(炮)1两,川芎1两,甘草(炙)5钱。

功能主治产后腹痛兼泻痢。由产后肠胃虚怯、寒邪易侵,若未满月,饮冷当风,则腹痛阵作,或如锥刀所刺,水谷不化,洞泄肠鸣,或下赤白,胠胁(月真)胀,或走痛不定。

用法用量《重订严氏济生方》有人参半两。

摘录产育宝庆集》卷上

《鸡峰》卷十三: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厚朴4两,枳实3两,桂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卒然胀满,余无所苦,脉弦迟。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鸡峰》卷十三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白术川芎当归、熟地、人参黄耆苍术甘草陈皮、川断、香附砂仁柴胡乌梅大枣

功能主治理顺三焦,养血安胎。主妊娠四月,胎动不安。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陈皮半夏甘草、云苓、归身、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银柴胡秦艽香附(酒炒)、益母草、丹皮、砂仁煨姜大枣

功能主治扶养脾胃。主产后蓐劳,由外伤风冷,内伤忧劳思虑,月内将养失宜。外症咳嗽口渴,头昏气喘,四肢不举,百节疼痛,寒热如疟,盗汗,心膈烦闷,沉重着床,病人困倦,不知痛苦。

各家论述是方四物佐丹皮养血滋阴,二陈加香附以行气和胃,秦艽祛风,银柴胡清热,外感内伤两无所损,而元气平复矣。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魏氏家藏方》卷七: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木香1钱(不见火),防风(去芦)1分,黄耆(蜜炙)1分,炙甘草1分,人参(去芦)2两,白茯苓(去皮)2两,当归(去芦,酒浸)2两,熟干地黄2两(洗),罂粟壳(去顶蒂瓤)半两(剪碎,蜜拌炒令黄)。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赤白痢。由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相博,血渗入肠,则为泻痢,重者血与脓相杂,状如浓涕,轻者浓血上赤脉,状如鱼脑,日夜不绝,脐腹(疒丂)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大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食前通口服。

如血痢,加竹茹1块同煎。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阴证略例》: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内伤寒。寒热间作,腕后有斑3-5点,鼻中微血出,两手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珠无大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煎。

各家论述内伤寒,完颜小将军病寒热间作,腕后有斑3-5点,鼻中微血出,两手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珠无大热,此内伤寒也。问之,因暑卧殿角伤风,又渴饮冰酪水,此外感者轻,内伤者重,外从内病,俱为阴也,故先斑后衄,显内阴症,寒热间作,脾亦有之,非少阳之寒热也,与调中汤数服而愈。

摘录阴证略例

普济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车论》: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白术2两,茯苓1两,丁香半两,厚朴2两(生姜汁炒),半夏1两(汤浸7次,切,焙干),甘草1两(炙赤色),肉桂半两(忌火),槟榔2对(锉碎)。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脾胃气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进3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车论》

《云歧子脉诀》: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厚朴1两,陈皮(去白)1两,制半夏1两,白术1两半,人参5钱,甘草(炙)3钱。

功能主治腹胀胃虚空,关脉浮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云歧子脉诀》

丹溪心法》卷二: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别名调中疏邪汤

处方苍术1钱半,陈皮1钱,砂仁1钱,藿香1钱,芍药(炒)1钱,甘草(炙)1钱,桔梗1钱,半夏1钱,白芷1钱,羌活1钱,枳壳1钱,川芎半钱,麻黄半钱,桂枝半钱。

功能主治内伤外感而发明斑。食积挟外感发热。

用法用量调中疏邪汤(《医学入门》卷七)。

各家论述:《医方考》,内伤则里热,外感则表热,两热而无泄,故令斑烂。内伤者,调其中,苍、陈、砂、藿、半、芍、枳、桔,皆调中药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药也。表里治而斑自愈矣。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普济方》卷三九四: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枳壳2钱(煮过),陈皮1钱,半夏1钱,人参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盏,加生姜大枣,煎至6分,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四

保婴撮要》卷七: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人参茯苓白术木香干姜藿香香附(炒,去毛)、缩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儿伤乳食,泻后脾胃虚,哕,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服。

摘录保婴撮要》卷七

《医统》卷八十三: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葛根黄芩白术桔梗藁本赤芍药、白芍药、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滞下。似泻非泻,似痢非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温服。

摘录《医统》卷八十三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人参10两,白茯苓(去黑皮)10两,紫河车2两,甘草2两(生)。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胃热肠寒,食已辄饥,小腹痛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普济方》卷三七一: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人参半钱,白茯苓半钱,川白芷半钱,白术半钱,石莲肉半钱,龙脑半钱,麝香半钱,芦荟半钱,熊胆半钱,腻粉半钱(研),胡黄连1钱,使君子1钱,青黛(研)1钱,香墨半两(研)。

制法上胡黄连使君子为末,余研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温中正气。主小儿急惊。

用法用量每服2丸,煎金钱薄荷汤磨下。经宿取恶物,便安。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

《千金》卷二:调中汤

药方名称调中汤

处方白芍药4两,续断1两,芎藭1两,甘草1两,白术3两,柴胡3两,当归1两半,乌梅1升,生姜4两,厚朴3两,枳实3两,生李根3两,白皮3两。

功能主治曾伤四月胎者,当预服。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8日后复服1剂。

注意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各家论述《千金方行义》:调中者,调土中之墩阜坎陷也。土为万物之母,一息不调,便生疾苦,况曾伤四月之孕,至此能无坎陷乎?固之之法,阜则削之,陷则培之。方中枳实厚朴削平敦阜之剂也;白术甘草运平坎陷之剂也;芎、归、芍、续疏通泉脉之剂也;柴胡李根,一升清阳,一降逆气;生姜乌梅,一宣上壅,一固下脱。务令中州之气无过不及,以平为期,则胎息之运动绰有余地,孰谓立方之名无深意存焉。

摘录《千金》卷二

猜你喜欢

  • 加味滋阴散

    药方名称加味滋阴散处方当归2钱,川芎1钱5分,白芍2钱,熟地黄3钱,陈皮2钱,半夏2钱,白茯苓3钱,甘草8分,升麻3分,柴胡5分,牛膝2钱,黄柏1钱5分,知母1钱5分,白术1钱5分,苍术1钱5分。制法

  • 固本养荣汤

    药方名称固本养荣汤处方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白术山药人参牡丹皮山萸肉黄耆各3克甘草肉桂五味子各1.5克功能主治治多骨疽已成,脾胃虚弱,气血两虚,骨不吐出,或既出不能收敛。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

  • 金水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金水六君子汤处方党参5钱,归身5钱(炒),熟地5钱,陈皮5分,法夏5分,茯苓1钱,炙草1钱。功能主治咳嗽。用法用量加大乌梅5个,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摘录《医门入法》卷二

  • 姜苏饮

    药方名称姜苏饮处方生姜、橘皮、苏叶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面青唇暗,振栗指冷,或皮肤粟生,或吐乳。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许氏幼科七种·热辨》

  • 理中加减汤

    药方名称理中加减汤处方党参9g,白术9g,炮干姜6g,细辛1.5g,吴萸6g,生姜9g。功能主治益补肾气。主肾虚作泻。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临床应用消化不良性腹泻:陈某,男,70岁。患者三年来多在

  • 橘饮

    药方名称橘饮处方橘皮6两,甘草2两,干姜1两。功能主治呕咯不止及伤寒呕啘。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16服。以水2升,加生姜5分,煮至1升,去滓温服。有痰,加半夏7粒,破之;有寒,加附子1枚,四破之,一

  • 醒脾饮子

    药方名称醒脾饮子处方草豆蔻(以湿纸裹,灰火中煨令纸千,取出,去皮用)厚朴(制)各15克干姜23克甘草37.5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妊娠恶阻,呕逆不食,甚者中满,口中无味,或作寒热。用法用量每服

  • 椒肾羹

    药方名称椒肾羹处方汉椒30枚(去目及闭口者,酒浸1宿),白面3两,羊肾1对(去脂膜,细切)。功能主治下焦久冷,虚损。用法用量上取椒入面内,拌令匀,热水中下,并羊肾煮熟,入五味调和,作羹。空腹食之。摘录

  • 矾黄丸

    药方名称矾黄丸别名神仙黄矾丸、蜡矾丸、黄矾丸、护膜丸、黄蜡丸、神仙蜡矾丸、神效黄矾丸、经验矾蜡丸、矾蜡丸处方白矾1两(为末),黄蜡半两(溶开)。制法上旋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定痛生肌,护膜消毒,托里

  • 救正汤

    药方名称救正汤处方人参1两,黄耆1两,白术2两,炙甘草1钱,当归5钱,半夏3钱。功能主治补正气,消痰气。主哀哭过伤,病后成疟,阴阳两亏,困倦甚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