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不二丸

不二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不二丸

药方名称不二丸

处方巴豆(去皮、心、膜,去油)杏仁(去皮、尖,研)各70个 黄蜡40克砒霜(研,入瓷罐内,以赤石脂固缝,盐泥固济,烧通赤,候冷取出)48克白胶香(研细)12克 黄丹(炒)75克乳香20克朱砂(研飞)15克木鳖子(烧焦)10个

制法上合研匀,熔蜡和丸,如黄米大,每3克作120丸。

功能主治调中止痢。主泻痢延久不愈,愈而复发,腹中疼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小儿半丸。水泻,用新汲水下;赤痢,用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放冷,临卧服。

注意服药后,忌热物二至四小时。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局方》卷六:不二丸

药方名称不二丸

处方巴豆(去皮心膜,去油)70个,杏仁(浸,去皮尖,研)70个,黄蜡1两3钱,砒霜(研,入瓷罐子,以赤石脂固封缝,盐泥固济,烧通赤,侯冷取出)1两6钱,白胶香(研细)4钱,黄丹(炒)2钱半,乳香(研)6钱半,朱砂(研,飞)半两,木鳖子(烧焦)10个。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一切泻痢,无问冷热赤白,连绵不愈,愈而复发,腹中疼痛者。

用法用量上为末,熔蜡为丸,如黄米大,每钱作120丸。每服1丸,小儿半丸,水泻,新汲水送下;赤痢,甘草汤送下;白痢,干姜汤送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汤送下,并放冷,临卧服。

注意忌热物1-2时辰。

摘录《局方》卷六

《卫生总微》卷十:不二丸

药方名称不二丸

处方巴豆30粒(去皮心膜,研,别用好黄连半两,水浸浓汁,染纸两张,裹巴豆,压去油),朱砂(研未,水飞)1钱,寒食饼1钱(炒)。

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伤食吐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丸,新水磨化,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痘疹全书》卷下:不二丸

药方名称不二丸

处方苍术(锉)2两,草乌(去皮尖)1两,羌活1两半,杏仁49个,巴豆(去壳油)49粒。

制法上为细末,神曲为丸,如皂子大,黄柏末为衣。

功能主治痘症顺症,因伤食而腹胀满,气喘促,疮色变,又烦躁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原物煎汤送下;再服补中化毒物。

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穷乡便方》:不二丸

药方名称不二丸

处方常山(酒煮,炒干取末)4钱,尖槟榔(取末)1钱。

制法面糊为丸。

功能主治截疟。主阴疟,发自下午,面青寒多,有吐。

用法用量当发日,先晚酒送下21粒,次早酒送下30粒。

摘录《穷乡便方》

猜你喜欢

  • 辛润汤

    药方名称辛润汤处方熟地 生地升麻红花炙甘草槟榔归身桃仁功能主治治大肠风秘燥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浊》卷十七

  • 加减真武汤

    《医学探骊集》卷三:加减真武汤药方名称加减真武汤处方焦白术4钱,吴茱萸4钱,附子3钱(炙),茯苓4钱,延胡索3钱,槟榔2钱,白芍2钱,炮姜3钱。功能主治年老偶感寒邪,头痛恶寒,而不发热,腹痛者。用法用

  • 柴葛煎

    药方名称柴葛煎处方柴胡干葛 芍药黄芩甘草连翘功能主治透疹解毒,养阴清热。主痘疹及瘟疫表里俱热者。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服。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兼金散

    药方名称兼金散处方细辛、黄连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蕴毒上攻,或下虚邪热,口舌生疮。用法用量先以熟水揾帛揩净,掺药患处。良久涎出吐之。摘录《三因》卷十六

  • 导痰千缗汤

    药方名称导痰千缗汤处方半夏、南星、陈皮、茯苓、皂角、枳实。功能主治喘。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鳗鲡黑散

    药方名称鳗鲡黑散处方乌1羽(去内脏者)。功能主治小儿疳伤眼。用法用量严寒之时,浸于粪坑中,约30日而取出,以清水洗净之,加车前子1钱,红花10钱,同烧灰存性,为末,和鳗鲡服之。摘录《眼科锦囊》卷四

  • 止衄立效汤

    药方名称止衄立效汤处方生地24克,生白芍15克,柏叶炭18克,犀角9克(另煎),仙鹤草9克,川军炭6克,辽宁沙参12克,甘草6克,藕节12克。功能主治清肝凉血。主肝火上炎,热伤阳络。摘录邢子亨方

  • 葛花汤

    药方名称葛花汤处方葛根面、小豆花、藿香叶、白豆蔻、益智仁、缩砂仁、香附子、车前子、葛花、葛蕊、白檀、木香、丁香、沉香、橙皮、陈皮、姜屑、官桂、白术、泽泻、茯苓、人参、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汤点服,

  • 坎离汤

    药方名称坎离汤处方荜澄茄半钱,石菖蒲半钱,白术1钱,茯苓1钱,木香1钱,甘草2钱,半夏(泡7次)2钱,紫苏子2钱。功能主治定喘。主喘证。虚喘昼轻夜重,食减神昏。用法用量水1盏半,煎服。摘录《朱氏集验方

  • 桂枝芍药黄土汤

    药方名称桂枝芍药黄土汤处方甘草1钱,白术2钱,附子2钱,阿胶1钱,桂枝1钱,芍药2钱,灶中黄土3钱。功能主治痘症由于土湿木郁而便血者。用法用量《医学金针》有生地。摘录《四圣悬枢》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