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药材>镰叶瘤足蕨

镰叶瘤足蕨

药材名称镰叶瘤足蕨

拼音Lián Yè Liú Zú Jué

英文名all-grass of Distinct Plagiogyria

别名高山瘤足蕨、小贯众、斗鸡草

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药材基源:为瘤足蕨科植物镰叶瘤足蕨的全草或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giogyria rankanensis Hayata[P.distinctissima Ching;P.adnata Bed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株高30-45cm。具直立或斜升的根茎。叶簇生,二型;营养叶柄长14-18cm,基部三棱形,有1-2对气囊体,向上略呈三棱形或半圆形;叶片狭长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7-25cm,基部宽8-11cm,一回羽状分裂;羽片纸质,15-20对,互生,长4-6cm,宽8-13mm,上下面均为绿色,渐尖头,向上微弯呈镰状披针形,基部不对称,上侧沿叶轴上延,下侧圆形,边缘近全缘或有齿;叶脉羽状,侧脉单一或二叉状。孢子叶叶柄长30-40cm;叶片一回羽状,长14-22cm,宽4-6cm;羽片15-25对,极度收缩呈线形,长5-7cm,宽2-3mm;侧脉通常二叉,伸至叶边1/2处。孢子囊生于小脉顶部,成熟时布满羽片下面。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800m的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及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辛;凉

归经入膀胱、肺、肝三经

功能主治发表清热;祛风止痒;透疹。主流行性感冒;麻疹;皮肤瘙痒;血崩;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烧灰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感冒发热、皮肤搔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护耳草

    药材名称护耳草别名大奶汁藤、打不死来源萝藦科护耳草Hoya fungii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云南。功能主治治风湿跌打,脾肿大,吐血,骨折。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野亚麻

    药材名称野亚麻别名亚麻、疔毒草来源亚麻科亚麻属植物繁缕亚麻Linum stellarioides Planch.,以地上部分及种子入药。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分别处理。性味甘,

  • 花榈木

    药材名称花榈木拼音Huā Lǘ Mù别名三钱三[江西]、青竹蛇、牛屎樵来源豆科红豆树属植物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以根、根皮、茎及叶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辛

  • 野核桃油

    药材名称野核桃油拼音Yě Hé Tɑo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桃科植物野核桃种仁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uglans cathaycnsis Dode[J.draconis Dode]采收和

  • 青蒿子

    《中药大辞典》:青蒿子药材名称青蒿子拼音Qīnɡ Hāo Zǐ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枝,打下果实晒干。性味《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

  • 布朗耳蕨

    《中药大辞典》:布朗耳蕨药材名称布朗耳蕨拼音Bù Lǎnɡ ěr Jué别名睬甲哈乌(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鳞毛蕨种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晒干。原

  • 深山黄堇

    《全国中草药汇编》:深山黄堇药材名称深山黄堇拼音Shēn Shān Huánɡ Jǐn别名野芹菜、岩黄连来源罂粟科深山黄堇Corydalis pallida (Thunb.)Pers.,以根

  • 水竹叶

    《中药大辞典》:水竹叶药材名称水竹叶拼音Shuǐ Zhú Yè别名鸡舌草、鸡舌癀(《泉州本草》)。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水竹叶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原形态一年生草本

  • 柏树油

    《中药大辞典》:柏树油药材名称柏树油拼音Bǎi Shù Yóu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树干渗出的树脂。砍断树干,待树脂渗出凝结后,7~8月间采。性味①《草木便方》

  • 夏枯草

    《中国药典》:夏枯草药材名称夏枯草拼音Xià Kū Cǎo英文名SPICA PRUNELLAE别名棒槌草、铁色草、大头花、夏枯头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