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药材>苦壶卢

苦壶卢

《中药大辞典》:苦壶卢

药材名称苦壶卢

拼音Kǔ Hú Lú

别名苦匏(《国语》),蒲卢(《礼记》),苦瓠(《本经》),约壶、约腹壶(《广志》),苦瓠娄(《唐本草》),亚腰壶卢(《简便单方》),长柄茶壶卢(《濒湖集简方》),药壶卢(《纲目》),细颈葫芦、长柄葫芦(《本经逢原》),金葫芦(《药材资料汇编》),京葫芦、小葫芦(《江苏植药志》)。

出处《纲目》

来源葫芦科植物葫芦果实。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去皮用。

原形态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软毛;卷须有分枝。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形,长10~40厘米,宽与长略相等,有2~4浅裂,先端短尖或钝圆,边缘具不规则波状短齿,基部心形,叶两面均被软毛;叶柄很长,顶端具腺齿2枚。花雌雄同株,单生;雄花有长柄,较叶柄更长,雌花柄较短;萼漏斗状5裂,裂齿狭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广卵形;雄花花蕊3,花药结合,一药具1室,另二药各具2室;雌花子房椭圆形,有绒毛,花柱短,柱头3枚,各2裂。果实初时被柔毛,淡绿色,熟后外壳变硬,光滑,呈白色或黄色,上下有两个不等的果室,上室较下室为小,中间细缩如腰。种子白色,扁平,倒卵状长椭圆形。花期7~8月。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有毒。"

③《日用本草》:"味甘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治水肿,黄痘,消渴,癃闭,痈肿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

②药性论》:"治水浮肿,面目肢节肿胀。下大水气疾。"

③《唐本草》:"主水肿、石淋,吐呼嗽(’呼嗽’一作’呀嗽’),囊结淡饮。又煮以汁,渍阴,疗小便不通。"

④孟诜:"主消渴、恶疮。"

⑤《本草拾遗》:"煎取汁滴鼻中,出黄水,去伤寒鼻塞,黄疸。又煮令热,解开,熨小儿闪癖。’

⑥《日华子本草》:"除烦止渴,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治石淋,吐蛔虫。"

⑦《纲目》:"治痈疽恶疮,疥癣,龋齿有虫匿者。"

⑧《植物名实图考》:"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煮汁涂或滴鼻。

注意虚寒体弱者忌服。

孟诜:"患脚气及虚张冷气人不可食,(食)之尤甚。"

复方①治水通身肿:㈠苦瓠膜二分,葶苈子五分。上二味合捣为丸,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㈡大枣肉七枚,苦瓠膜如枣核大。一服三丸,如十五里,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千金方》)

②治水臌洪肿: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主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饮下十丸,待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饮水。(《纲目》)

③治石水,四肢瘦,腹肿:杏仁(汤浸,去皮尖,炒)、苦瓠(取膜微炒)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日三服,水出为度。(《圣济总录杏仁丸)

④治腹胀黄肿: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简便单方》)

⑤治黄疸:苦胡芦瓤如大枣许,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两食顷,取两酸枣许汁,分内两鼻孔中。(《外台》)

⑥治伤寒鼻塞黄疸:苦瓠煎取汁滴鼻中,出黄水。(《本草拾遗》)

⑦治黄疸: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黄,捣为末。服半钱匕,日一服,十日。(《范汪方》黄疸散)

⑧治头风:苦瓠搅碎取汁,苇管之属搐入鼻。其药上冲脑门,须臾恶涎流下,稠浓,勿以昏晕为疑。(《圣惠方》)

⑨治痔疮肿痛:苦壶卢、苦荬菜。煎汤,先熏后洗,乃贴熊胆密陀僧胆矾、片脑末。(《摘元方》)

⑩治恶疮癣癞:苦瓠一枚,煮汁搽之,日三度。(《肘后方》)

⑾治腋下瘿瘤:长柄茶壶卢(烧存性),研末搽之,以消为度。(《濒湖集简方,)

⑿治胬肉血翳:秋间取小柄壶卢,或小药壶卢,阴干,于紧小处锯断,内挖一小孔如眼孔大。遇有此病,将眼皮上下用手挣开,将壶卢孔合定。初虽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渐下,不伤睛也。(《保寿堂经验方》)

⒀治眼暗:苦瓠中白,绞取汁一合,以酢一升,古文钱七枚,浸之,微火煎之减半,以米许大纳眦中。(《千金方》)

⒁治死胎不下:苦壶卢(烧存性)研末。每服一钱,空心热酒下。(《海上名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壶卢

药材名称苦壶卢

拼音Kǔ Hú Lú

英文名fruit of Bitter Bottle Gourd

别名苦匏、蒲卢、苦瓠、约壶、约腹壶、苦瓠娄、亚腰壶卢、长柄茶壶卢、药壶卢、细颈葫芦、长柄葫芦、金葫芦、京葫芦、小葫芦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唐本草》:苦瓠,服之过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穰灰汁解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小葫芦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Naud.) Hara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去皮用。

原形态葫芦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具沟纹,被软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0-20cm,顶端有2腺体,被毛;卷须纤细,上部分2歧,初时被微柔毛;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长、宽均10-30cm,不分裂或3-5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弯缺开张,边缘有不规则的齿;掌状脉5-7。雌雄花均单生;雄花花梗细,比叶柄稍长,花萼筒漏斗状,裂片披针形;花冠白色,裂往皱波状,雄蕊3,花室折曲。雌花花梗比叶柄稍短或近等长;花萼和花冠似雄花;子房中间缢缩,花柱粗短,柱头3,2裂。植株结实较多;果实哑铃状,下部大于上部,长不足10cm。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肾;肺;脾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散结。主水肿;黄疸;消渴;癃闭;痈肿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煮汁涂或滴鼻。

注意虚寒体弱者忌服。盂诜:患脚气及虚胀冷气人不可食,(食)之尤甚。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苦瓠,治黄瘅水气,大小便不通,必暴病实证,庶可劫之。若久病胃虚误服,必致吐痢不止,往往致毙,可不慎欤!其子,治鼻窒气塞,目疾胬肉血翳,取苦寒以降火也。

2.《神农本草经》: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

3.《药性论》:治水浮肿,面目肢节肿胀。下大水气疾。

4.《唐本草》:主水肿、石淋,吐呼嗽(呼嗽一作呀嗽),囊结淡饮。又煮以汁,渍阴,疗小便不通。

5.孟诜:主消渴、恶疮。

6.《本草拾遗》:煎取汁滴鼻中,出黄水,去伤寒鼻塞,黄疸。又煮令热,解开,熨小儿闪癖。

7.《日华子本草》:除烦止渴,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治石淋,吐蛔虫。

8.《本草纲目》:治痈疽恶疮,疥癣,龋齿有虫NI者。

9.《植物名实图考》: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油茶子

    药材名称油茶子拼音Yóu Chá Zǐ别名茶子心、茶籽。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illia oleifera Abel[C.oleosa(Lour.)Rehd.

  • 玉带海雕

    药材名称玉带海雕拼音Yù Dài Hǎi Diāo英文名Black eagle别名黑鹰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鹰科动物玉带海雕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liaeetus le

  • 蚕蜕

    《中药大辞典》:蚕蜕药材名称蚕蜕拼音Cán Tuì别名蚕退、马鸣退(《嘉佑本草》),马明退(《儒门事亲》),蚕蜕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龙木论》),蚕退皮(《本草求原》),

  • 刺莓果

    药材名称刺莓果拼音Cì Méi Guǒ别名蔷薇果(东北)出处《黑龙江中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实。果实在将成熟时摘下,立刻晒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鲜果实切成两半,除去果核,

  • 马蹄根

    《中药大辞典》:马蹄根药材名称马蹄根拼音Mǎ Tí Gēn别名马蹄蕨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莲座蕨科植物大莲座蕨的根状茎。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植株高大。根状茎球形,肥大。大

  • 石龙胆

    《中药大辞典》:石龙胆药材名称石龙胆拼音Shí Lónɡ Dǎn别名蓝花地丁、紫花地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岩龙胆(《种子植物名称》),鬼点灯、六月绿花草、绿花草(《四川中药志

  • 土马骔

    药材名称土马骔拼音Tǔ Mǎ Zōnɡ别名千年枞、矮松树、小松柏、太阳针来源苔藓类金发藓科金发藓属植物大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 Hedw.,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 鹿筋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筋药材名称鹿筋拼音Lù Jīn来源为鹿四肢的筋。将鹿四肢割下,除去肌肉和骨骼,保留蹄部,以便鉴别。性味淡、微咸,温。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关节痛,手足无力,腓

  • 桧叶

    《中药大辞典》:桧叶药材名称桧叶拼音Guì Yè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柏科植物圆柏的叶。原形态圆柏(《尔雅翼》),又名:栝(《禹贡》),桧(《诗经》),刺柏(《本草汇言》),红

  • 梅花冰片

    药材名称梅花冰片拼音Méi Huā Bīnɡ Piàn别名龙脑、龙脑香、脑子、冰片、片脑、冰片脑、梅花脑、天然冰片、老梅片、梅片。出处梅花冰片初以龙脑香之名,载于唐《新修本草》,与龙脑膏香并作一条,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