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药材>玳瑁肉

玳瑁肉

《中药大辞典》:玳瑁肉

药材名称玳瑁肉

拼音Dài Mào Ròu

出处《食性本草》

来源海龟科动物玳瑁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玳瑁肉

药材名称玳瑁肉

拼音Dài Mào Ròu

英文名Hawksbill as food

出处出自《食性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原形态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黄色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痰;行气活血。主咳嗽痰多;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煎汤或煮食。

各家论述《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全缘榕

    药材名称全缘榕拼音Quán Yuán Rónɡ别名铁牛入石、奶汁草、土麻黄、水沉香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全缘榕的根、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andurta Hance var. hol

  • 大酸浆草

    药材名称大酸浆草拼音Dà Suān Jiānɡ Cǎo别名大酸酸、草麻黄、土麻黄、土大黄、川滇酸模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戟叶酸模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mex hastatus D. D

  • 白花菜

    《中药大辞典》:白花菜药材名称白花菜拼音Bái Huā Cài别名羊角菜(《纲目》),屡析草(《生草药性备要》)。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来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夏季采收。原形

  • 雁肪

    《中药大辞典》:雁肪药材名称雁肪拼音Yàn Fánɡ别名鹜肪(《本经》),雁膏(盂洗)。出处《本经》来源为鸭科动物白额雁等的脂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雁肉"条。性

  • 大过路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过路黄药材名称大过路黄拼音Dà Guò Lù Huánɡ别名姜花草、痰药来源报春花科大过路黄Lysimachia phyllocephal

  • 干蟾

    药材名称干蟾拼音Gān Chán别名癞蛤蟆、蟾蜍皮来源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

  • 装饰卷柏

    药材名称装饰卷柏拼音Zhuānɡ Shì Juǎn Bǎi英文名herb of tricholoma tamariskoid spikemoss别名缘毛卷柏、毛鹿卷柏、大理卷柏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

  • 榧根皮

    《中药大辞典》:榧根皮药材名称榧根皮拼音Fěi Gēn Pí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根皮功能主治治风湿肿痛。用法用量榧根皮加九力钢(菊科千里光)煎服。摘录《中药大辞典》

  • 金花草

    药材名称金花草拼音Jīn Huā Cǎo别名乌韭、雉鸡尾、孔雀尾、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石青苇来源陵齿蕨科乌蕨属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L.) Ching [Sphe

  • 川乌头

    《中药大辞典》:川乌头药材名称川乌头拼音Chuān Wū Tóu别名川乌(《金匮要略》)出处侯宁极《药谱》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块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茎叶,然后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