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药材>兰花参

兰花参

《中药大辞典》:兰花参

药材名称兰花参

拼音Lán Huā Shēn

别名土参(《滇南本草》),细叶沙参、金线吊葫芦(《质问本草》),娃儿草、乳浆草(《植物名汇》),蓝花参、蓝花草(《滇南本草图谱》),拐棍参(《滇南本草》整理本),罐罐草、蛇须草、沙参草、破石珠(《四川中药志》),鼓捶草(《重庆草药》),金线草天蓬草葫芦草(《闽东本草》),霸王草、一窝鸡、小绿细辛(《贵州民间药物》),寒草(《福建中草药》)。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桔梗科植物兰花参带根全草。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直根较粗壮,甚长,侧根较多,淡黄色。茎细弱,直立或甸甸。叶互生,倒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疏生浅锯齿,基部延长,两面疏生细毛,无柄。花单生枝顶,淡蓝色;花梗细长;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直立;花冠蓝色,钟形,深5裂;雄蕊5,花丝近基部膨大,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下位,倒圆锥形,3室,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倒圆锥形,长约7毫米,基部狭窄成果柄,成熟时草黄色,由顶端萼齿间开裂。种子多数,细小,长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境分部生于路边、石坎、沙地或石缝间。分布华东和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滇南本草》:"性平,味甘微苦。"

归经滇南本草》:"入脾、心。"

功能主治补虚,解表。治虚损劳伤,咳血、衄血,自汗、盗汗,妇女白带,伤风咳嗽,胃痛,泻痢,刀伤。

①《滇南本草》:"补虚损,止自汗、盗汗,又止妇人白带。""调养元气,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益气滋阴。"

②《质问本草》:"治感冒风寒湿气,发散之品。"

③《湖南药物志》:"补脾胃,益肺肾,祛痰,杀虫,止血。"

④《闽东本草》:"解表清热,化痰止嗽。治风热喘嗽,咳血,衄血,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⑤《贵州民间药物》:"捣烂敷,治刀伤,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烂敷。

复方①治产后失血过多,虚损劳伤,烦热,自汗,盗汗,妇人白带:兰花参五钱。嫩母鸡一只,去肠,入参于内,水煮烂服之。惟弱极者,同牙猪精肉炖用亦可。(《滇南本草》)

②治肺痨:细叶沙参、野鸡泡。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伤风咳嗽:细叶沙参根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小儿惊风:兰花参全草四钱。开水炖服。(《闽东本草》)

⑤治痢疾初起:鲜兰花参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虚火牙痛:兰花参全草五钱,鸡蛋一个,冰糖五钱。加水适量炖服。(《闽东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兰花参

药材名称兰花参

拼音Lán Huā Shēn

英文名Herb of Marginate Rockbell

别名土参、细叶沙参、金线吊葫芦、娃儿草、乳浆草、拐棍参、罐罐草、蛇须草、沙参草、破石珠、鼓捶草、金线草天蓬草葫芦、寒草、霸王草、一窝鸡、小绿细辛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图谱》:兰花参当作蓝花参,兰蓝音同致误,蓝花盖指其花色,参则指其功效耳。易门(县)土名蓝花草是证。

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蓝花参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DC. [Campanula marginata Tha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蓝花参多年生草本。长10-40cm,有白色乳汁。根细长,外面白色,细胡萝卜状,直径可达4mm,长约10cm。茎自基部多分枝,直立或上升,无毛或下部疏被长硬毛。叶互生;无柄或具长至7mm的短柄;叶片常在茎下部密集,下部的匙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3cm,宽2-8mm,边缘波状或具疏锯齿,或全缘,无毛或疏被长硬毛。花梗极长,细而伸直,长可达15cm;萼筒部倒卵状圆锥形,裂片三角状钻形;花冠钟状,蓝色,长5-8mm,分裂达2/3,裂片倒卵状长圆形。蒴果倒圆锥状或倒卵状圆锥形,有10条不明显的肋。种子长圆形,黄棕色,光滑。花、果期2-5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的田边、路边和荒地中,有时生于山坡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长10-30cm。根细长,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长4-8cm,直径0.3-0.5cm。表面棕褐色或淡棕黄色,具细纵纹,断面黄白。茎丛生,纤细。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皱缩,展开后呈条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1-3cm,宽0.2-0.4cm;灰绿色或棕绿色。花单生于枝顶,浅蓝紫色。蒴果圆锥形,长约5mm。种子多数,细小。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色,由6-12余列木栓细胞组成。皮层狭、薄壁细胞间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狭,薄壁细胞间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薄壁细胞中,可见较多的圆形团块状细胞内含物,直径15-25μm,内皮层不明显。韧皮部狭窄,韧皮射线2-8列细胞,韧皮部赤散有乳管群。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发在,由木纤维、导管、管肥线成;木射线,韧皮射线中赤见圆形细胞内含物,导管放射状排列。

化学成分蓝花参根中含三匝化合物:羽扇烯酮(lu-penone),另外含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甲基-9,12-十八碳二烯酸酯(methyl-9,12-oc-tadecadienoate),蔗糖(sucrose)和葡萄糖(glucose)[1].

鉴别理化鉴别 取粉末1g,加甲醇15ml,振摇10min,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加冰醋酸1ml,倾出上清液于干燥的试管中,再沿管壁加入醋酸-浓硫酸(1:1)3滴,接界面呈棕色球,上层由蓝色变为污绿色。(检查植物甾醇类)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止咳祛痰;止血。主虚损劳伤;自汗;盗汗;小儿疳积;妇女白带;感冒;咳嗽;衄血;疟疾;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兰花参,甘入脾,苦入心,补虚损,止自汗盗汗,除虚热。盖烦劳则心家虚热生焉,以味之甘益元气,则虚热自退;夜多梦昧,睡卧不安,心血不定,神不守舍,血气不敛,故多自汗盗汗,并皆治之。补虚损,止自汗、盗汗,又止妇人白带。调养元气,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益气滋阴。

2.《质问本草》:治感冒风寒湿气,发散之品。

3.《湖南药物志》:补脾胃,益肺肾,祛痰,杀虫,止血。

4.《闽东本草》:解表清热,化痰止嗽。治风热喘嗽,咳血,衄血,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5.《贵州民间药物》:捣烂敷,治刀伤,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二色内风消

    《全国中草药汇编》:二色内风消药材名称二色内风消拼音èr Sè Nèi Fēnɡ Xiāo来源木兰科二色内风消Schisandra bicolor Cheng,以根、藤、

  • 豆叶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豆叶参药材名称豆叶参别名川南报春来源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鄂西粗叶报春花Primula epilosa Craib,以根入药。7~9月采集,晒干。性味甘、辛,凉。功能主治清湿热,祛风

  • 烟锅草

    《中药大辞典》:烟锅草药材名称烟锅草拼音Yān Guō Cǎo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毛莨科植物东亚唐松草的根。夏、秋间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无毛。茎直立,红色,高65~150厘米。叶互

  • 狗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尾草药材名称狗尾草拼音Gǒu Wěi Cǎo别名莠、光明草、光明子[种子]、金毛狗尾草、谷莠子、毛毛草、毛嘟嘟、狗毛尾来源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 枸橘

    《全国中草药汇编》:枸橘药材名称枸橘拼音Gōu Jú别名铁篱寨、臭橘、枸橘李、枳、臭杞来源芸香科枳属植物枳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的果实;其叶也供药用。7~

  • 秃房茶子

    药材名称秃房茶子拼音Tū Fánɡ Chá Zǐ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秃房茶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 gymnogyna Chang原形态秃房茶 灌木,高达2m。嫩枝无毛,叶互

  • 南瓜瓤

    《中药大辞典》:南瓜瓤药材名称南瓜瓤拼音Nán Guā Ránɡ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瓤。功能主治治烫伤,创伤。用法用量外用:捣敷。复方①治汤火伤:伏月收老南瓜瓤

  • 碎密花

    药材名称碎密花拼音Suì Mì Huā别名杂密花、细棉花、各落尾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细花火把花的根和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quhounia elegans Wall.var.tenuif

  • 绿青

    《中药大辞典》:绿青药材名称绿青拼音Lǜ Qīnɡ别名石绿(《唐本草》),石碌(《本草衍义》),大绿(《纲目》)。出处《别录》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孔雀石的矿石。原形态单斜晶系,晶体柱状或针状。通常多为钟

  • 蚺蛇膏

    《中药大辞典》:蚺蛇膏药材名称蚺蛇膏拼音Rán Shé Gāo别名蟒油(《纲目拾遗》)。出处《别录》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脂肪。性味①《别录》:"平,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