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药材>东方蝾螈

东方蝾螈

药材名称东方蝾螈

拼音Dōnɡ Fānɡ Rónɡ Yuán

英文名Salamandra,Salamander,Newt,Eft,Cynops

别名四足鱼;四脚鱼;水龙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蝾螈科动物东方蝾螈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nops orientalis (Davi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用酒闷死后,除去内脏,微火烘干。

原形态东方蝾螈,体形小,全长70mm左右,头部扁平;躯干浑圆;尾部侧扁,尾梢钝圆。头顶平坦,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鼻孔极近吻端;眼径约与吻等长或稍短;口裂恰在眼后角的下方,唇褶在口角处较为显着,掩盖下颌的后端;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二长斜行成“几”形,前端颇为接近,在二内鼻孔间的内侧会合,后端向两侧斜行;舌小而厚,卵圆形,前窄后宽,前后端粘连于口腔底,左右两侧游离;四肢较弱而长,贴体相向时,指趾端相重迭,达对方的常跖部位;指、趾略扁平而细长,末端较尖圆,基部无蹼;指4,其序为3、2、4、1;趾5,其序为3、4、2、5、1,内侧指趾均短小。尾长,略短于全长的1/2,尾高在5-7mm之间,背腹鳍褐较平直,在尾端会合而成圆钝的尾梢。肛孔为一短纵裂缝,雄性的裂缝长,沿肛壁内侧,有许多绒毛状突起,生殖季节肛部肥肿隆起颇显着;雌性裂缝短,内侧无突起,隆起不显着。皮肤较光滑,头、背的表面;腹面皮肤光滑,有横细沟纹,在浅色区可透视黄色的小腺体;劲侧耳后腺较平直而不明显;枕部略显“V”形隆起,咽起颈褶清晰,绕至耳后腺后端,背正中微有脊沟,但不明显。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在清寒的静水池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等。睾丸含Δ5-3β-羟甾脱氢酶(Δ5-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脑含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e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性味味甘;苦;性寒

归经肺;心;脾经

功能主治消积化滞;清热解毒。主小儿疳积;烧烫伤;皮肤痒疹

用法用量内服:3-5g,焙焦研末。外用:适量,焙焦研末,调涂。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蒌油

    《中药大辞典》:蒌油药材名称蒌油拼音Lóu Yóu别名蒌叶油(《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蒟酱之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手足红

  • 酒药花

    《中药大辞典》:酒药花药材名称酒药花拼音Jiǔ Yào Huā别名酒曲花(《贵州药植目录》),大蒙花(《陕西中草药》)。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马钱科植物大叶醉鱼草的枝叶、根皮。枝叶夏、秋

  • 指甲花叶

    《中药大辞典》:指甲花叶药材名称指甲花叶拼音Zhī Jiɑ Huā Yè出处《国药提要》来源为千屈菜科植物指甲花的叶。原形态指甲花(《南方草木状》),又名:散沫花(《南方草木状》),番桂、柴

  • 苍条鱼鳖

    药材名称苍条鱼鳖拼音Cānɡ Tiáo Yú Biē别名蚂蝗连天蕨、拟石苇(《广西中兽医药植》),石豇豆(《陕西植药调查》),卧龙草、马牙齿、瓜子草、打不死、三百棒(《湖南药物志》

  • 鲤鱼胆

    《中药大辞典》:鲤鱼胆药材名称鲤鱼胆拼音Lǐ Yú Dǎn出处《本经》来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胆。化学成分除胆汁一般常有的胆汁酸、胆汁色素、脂类等外,尚含鲤甾醇;又证明在鲤体中,胆甾醇可变为鲤甾

  • 尖舌苣苔

    药材名称尖舌苣苔拼音Jiān Shé Jù Tái别名歪冠苦苣苔、大脖子药、半边脸来源苦苣苔科尖舌苣苔Rhynchoglossum obliquum Blume,以根入药

  • 老鼠脚迹

    《中药大辞典》:老鼠脚迹药材名称老鼠脚迹拼音Láo Shǔ Jiǎo Jì别名鹅不食草(《广州植物志》),地胡椒(《陆川本草》),拳头菊(《广西植物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

  • 八哥

    药材名称八哥拼音Bā Gē别名寒皋(《淮南万毕术》),鸲鹆(《唐本草》),花鹆(《荆楚岁时记》),哵哵鸟(《广韵》)。出处《纲目》来源为椋鸟科动物八哥的肉。原形态八哥(《纲目》) 体长约25厘米。嘴形

  • 羽裂星蕨

    药材名称羽裂星蕨拼音Yǔ Liè Xīnɡ Jué别名观音莲、海草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羽裂星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rosorium dilatatum(Bedd.)Sledge[

  • 小叶枇杷

    《中药大辞典》:小叶枇杷药材名称小叶枇杷拼音Xiǎo Yè Pí Pá别名白香柴(《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黄花杜鹃(《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出处《防治老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