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针灸易学

针灸易学

  • 针灸易学

    绘图针灸易学序自序卷上针灸源流一手法手法歌论修针论取寸论持针论定神四明高氏补泻论退针论合法论晕针二认症定穴纪氏治法行针指要歌聚英先生百症赋认症定穴治法继洲杨先生胜玉歌认症定穴治法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认症定

  • 针灸易学

    针灸著作。2卷。清·李守先撰于1798年。卷上为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介绍了针灸的方法及要穴的应用;卷下记述十四经穴及奇穴。

猜你喜欢

  • 小儿诸虫

    病证名。小儿肠寄生虫病,以蛔虫、蛲虫、姜片虫、绦虫、钩虫为多见,尤以蛔虫、蛲虫病发病更为普遍。这些肠道寄生虫病,轻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者可危及生命。因小儿接触污染的环境机会多,虫卵通过食物或蚴虫接触

  • 下燥治血

    叶桂治疗下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久病损及下焦肝肾之阴,每致虚火时炎,症见咽喉干痛,痰中混血,昼凉夜热,宜养阴滋肾,金水并调,用西洋参、玄参、生地、麦冬、百合、阿胶等药。肝肾阴伤、液燥生风者

  • 胆实

    证候名。多由湿热壅盛、胆失疏泄所引起。症见胁下胀痛,往来寒热,口苦口干,头痛甚,或目锐眥痛,大便秘或干结,或发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中藏经》:“胆实则热,精神不守。”《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关上

  • 单纯性肛漏

    病名。即仅有一个外口和内口在齿线以下,且管道分支少,走行较浅的肛漏。参见肛漏条。

  • ①(dān)。热邪、热气盛。《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素问·举痛论》:“瘅热焦渴。”②(dǎn)。通疸。黄疽病。《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 阳蹻穴

    经穴别名。①指申脉。《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②指跗阳。《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阳蹻一,谓跗阳穴也。”

  • 子死产门难产

    病名。《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生产三、四日,儿已到产门,交骨不开,儿不得下。子死而母未亡者,服开骨之药不验,当有死亡之危。……治但救其母,而不必顾其子矣。然死子在产门,塞其下口,有致母死之患。宜用推送

  • 下焦吐

    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 坤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即地廓。详该条。

  • 小心

    《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看法不一:①指心包络,马莳注:“自五稚(心俞)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盖心……为大心,而包络……为小心也。”②指命门,吴鹤皋注:“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