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跗阳

跗阳

经穴名。代号BL59。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付阳;《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属足太阳膀胱经。阳之郄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3寸处。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腰腿痛,下肢痿痹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猜你喜欢

  • 心阳盛

    同心气盛。详该条。或以阳热程度较重者称心阳盛,可见烦躁发狂等症。

  • 史载之方

    方书名。2卷。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内容以论治和方剂为主,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

  • 红餂(tiǎn 舔)舌

    全舌紫红,频伸口外,舐左右上下之舌象。为心脾热盛之候,温疫病多见。宜清热解毒,清心凉血(见《伤寒舌鉴》)。

  • 经络经穴测定仪

    针灸仪器名。通过测定皮肤电阻观察脏腑经络功能变化和穴位位置的仪器。种类很多,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均由电源、电流计(微安表)、控制电量的可变电阻和接触人体的两个电极等组成。测定脏腑经络功能时,主要是通过原穴

  • 肝中寒

    肝为寒邪所中,使肝气不舒,疏泄失司引起的病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千金要方》:“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恶寒,翕

  • 花翳白陷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多由肝肺积热,风邪外袭,风火热邪搏结于上所致,外伤亦可引起。黑睛生白翳,如花瓣,似鱼鳞,中央低陷,白睛红赤,抱轮尤甚,羞明泪热,常引起瞳神缩小,黄液上冲等,失治易成蟹睛。

  • 痧书

    见痧症全书条。

  • 肺邪胁痛

    证名。见《症因脉治·胁痛论》。指肺受病邪所引起的胁痛。多因寒邪袭肺,水饮内停,或邪热灼肺,肺络受伤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胁肋刺痛,或咳引胁痛。属寒者,常兼见咳吐稀涎痰沫,身热不高或无热,脉

  • 风热耳聋

    病名。见《医学准绳六要》。系指耳聋之因于风热上攻,气机不利,清窍受扰者。症见头痛、鼻塞、耳胀痛、耳鸣、耳聋等。治宜疏风清热,佐以芳香通窍。用银翘散加减。参见耳聋条。

  • 钱愃

    【介绍】:参见钱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