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贲豚

贲豚

古病名。亦作奔豚贲肫,又称奔豚气。《难经·五十四难》:“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杂病源流犀烛·肾病源流》:“肾之积,曰奔豚……皆由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治宜补气健脾,辛温散结。选用奔豚丸增损五积丸。一说肾积与奔豚气两病不同。如《难经集注杨玄操注肾积条云:“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气,此非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

猜你喜欢

  • 肝为刚脏

    见《临证指南医案·郁》。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舒畅,既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将军之官,其刚强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肝气太过,易于急躁、发怒;肝气不足,则使人恐惧胆怯。

  • 足胻肿

    证名。指足及小腿浮肿。《素问·脉要精微论》:“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胻,与胫同。参见胫肿、脚肿、水肿各条。

  • 两仪

    易学术语,出《易·系辞上》。指由太极之气而分生的阴阳二气,参见“太极”条。

  • 肺主肃降

    肃降,清肃下降之意。肺气宜清宜降。由于肺居胸廓上部以及其在体内所起的司呼吸、主气、主治节、通调水道等作用,决定了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机能运动。如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喘逆、咳嗽或小

  • 太阳为开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太阳主三阳之表,处于最外围,故为开。

  • 冒暑眩晕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又称中暑眩晕。详该条。

  • 素问

    又名《黄帝内经素问》,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九卷,共81篇(魏晋以后只存8卷)。唐·王冰补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的《素

  • 下品锭子

    《外科理例·补遗》方。白矾二两,白砒一两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半,牛黄二分。先将砒末放泥罐内,次用矾末盖上,以炭火煅令烟尽,取出研细末,后入余药末,糯米糊和为挺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放入疮内,疮

  • 巫彭

    【介绍】: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

  • 热病劳复

    劳复证之一。见《诸病源候论·热病劳复候》。参见劳复、温病劳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