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不得卧之一。因外感热病发汗太过,或误下伤里,或妄用吐法而致。《症因脉治》卷三:“身表已纯,口虽作渴,不能消水,二便清利,神气懒怯,时时欲睡,时时惊醒,此虚烦不得卧之症也。”如脉见空大者,宜补中益气
见《本草品汇精要》。为樟脑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幼幼集成》:“小儿寒证有七:面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此皆虚寒,忌用寒凉。”《儿科醒》:“小儿属寒之症,有外感有内伤,有症变虚寒,三者不同,治法各异。”外感寒邪,
病证名。见《审视瑶函》。即黑夜精明证。详该条。
【介绍】:唐代眼科医生,善长手术治疗。《因话录》记载:他曾为一左眼眦生赘如息肉的患者,施行肿物摘除术。在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给病人进行思想工作,解除患者的顾虑;手术前令病人饮酒数杯,进行麻醉;手术中用
十二剂之一。用寒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热证作用的方剂。参见寒能制热条。
【介绍】:五代时后蜀医家。撰有《广正集灵宝方》一百卷,已佚。
①病名。五噎的总称。《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
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往下流的自然现象,比喻水湿邪气所致病变有向下趋势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和浮肿等。
劳热之一。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脾热,轻重按俱不得,热在不轻不重间,脾主肌肉也。夜尤甚。必兼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可伴面黄,腹胀,肠鸣,泄泻,吐逆,不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