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后疽

耳后疽

病名。生于耳后摺缝间之疽。①见《外科大成》卷三。又名参发颐。多因三焦风毒,兼胆经火邪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发热易溃,脓稠者为顺;若黑陷坚硬,抽痛引脑、颊及肩,不热迟溃,出紫血者为逆。初起治同夭疽;已溃治同外痈有头疽。本病包括耳后粉瘤等病。②见《疡医准绳》卷三。即锐毒,详该条。

猜你喜欢

  • 倒睫

    病证名。《目经大成》卷二:“此证皆由患疾,妄称时眼,不以为意,……致风邪深入,久而不瘳,然后内急外弛,皮宽弦紧,睫渐拳倒。”即倒睫拳毛。详该条。

  • 膀胱水

    病证名。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因膀胱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潴留而成。临床特征为浮肿,腹急(小腹胀急)。治宜化气利水,用五苓散。

  • 胃俞

    经穴名。代号BL2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胃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

  • 竹铃芝

    见《中药志》。为雷丸之别名,详该条。

  • 李大参

    【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伤寒指南论》1卷,已佚。

  • 回肠

    人体部位名。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灵枢·肠胃》:“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 大荠

    出《尔雅》。为菥蓂之别名,详该条。

  • 臭拉秧子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天仙藤之别名,详该条。

  • 阑尾二号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红藤60克,三棵针30克,大黄(后下)、牡丹皮、川楝子各15克,芒硝(冲)6克。水煎服,日二剂,分四次服,症状减轻后改为每日一剂,分二次服,在急性炎症消失后,

  • 红丝瘤

    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即胎瘤。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