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3卷。清·阎纯玺撰。刊于1730年。分述胎前、临产、产后的多种病证。书中对产科各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参考前人方书的基础上,阐述了作者的心得。文字较通俗,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1935年又有沈棪增订本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舌体枯瘦,中色黑无苔。多因伤寒发汗太过,津枯血燥所致,可用炙甘草汤加减滋养阴血(见《伤寒舌鉴》)。
证名。《张氏医通》卷七:“脬气不足,小便频数,昼甚于夜者,缩泉丸;或时清利过多,或时频数赤涩者,旧用萆薢分清饮,多不应,改用加减八味丸,效;若夜起小便多者,八味丸加五味子;数而少为实热,宜渗之,五苓减
出《灵枢·经别》。即手厥阴经别。详该条。
病证名。疳疾的一种证型。①疳疾发病的新久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证治准绳·幼科》:“疳之新者为热疳,面黄脸赤,骨热盗汗,鼻干口臭,唇焦烦渴,心躁惊悸,情意不乐;若疳之久者为冷疳,目肿腹胀,便利不定
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也。”参见十水条。
证名。心在病主惊,小儿受到惊恐刺激,气结湿生,化为痰火,阻遏心窍。症见哭闹不休,打人骂人,哭笑无常,神志有时清楚或不清楚,舌红,苔白,脉滑数。治宜清火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见《本草经疏》。即木贼,详该条。
疫喉痧治法之一。清·曹心怡《喉痧正的》:“温疠之邪,郁之深而发之暴,不能自出于表,以至上窜咽喉,苟非洞开毛窍,何以泄其毒而杀其势。”又“此证重在发汗,使痧邪外达,则不致酿成危证;体虚者,尤宜急进……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