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也称淋病或淋证。指小便涩痛,滴沥不尽,常伴见溲行急迫、短数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医学入门·淋》:“淋,小便涩痛,欲去不去,不去又来,滴滴不断。”多因湿热结聚,流注膀胱,或中气下陷,肾虚气化无力而成。治疗热者宜清,涩者宜利,陷者宜升,虚者宜补。实证常用八正散、五苓散、草薢分清饮等方;虚证常用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汤、金匮肾气丸等方。淋症古有五淋、八淋之说,有寒热虚实之分。根据病因症情特点而有石淋、膏淋、气淋、血淋、劳淋、痰淋、暑淋等名称。并有暴淋、卒淋、顽淋不痛、肝热淋滞、精髓枯淋等。淋证伴尿出混浊者,称作淋浊。详各条。本证可见于泌尿系感染、结核、结石、肿瘤,以及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乳糜尿等疾患。

猜你喜欢

  • 率骨

    见率谷条。

  • 田萍

    见《中药志》。为浮萍之别名,详该条。

  • 黄耳类伤寒

    病名。见《疡医大全》。相当于耳源性颅内感染。参见黄耳伤寒条。

  • 药罐法

    拔罐法的一种。见《外科正宗》。亦称药筒法,是拔罐与药物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以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痛,急慢扭伤,哮喘,

  • 拖地莲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黄毛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 花癣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由风热蕴积于肺,随阳气上升而成。生于面部或眉间,初起癗,渐成细疮,时痛时痒,搔起白屑,春季易患。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涂。相当于脂溢性皮炎。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书名。即《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的合刊本。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少阴三急下

    指急性热病少阴阴液耗伤,又见阳明燥实内结的三种急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

  • 太医院经历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

  • 紫陷

    五陷之一。清·周冠《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由血热炽盛所致。其症必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治宜凉血解毒,用犀角地黄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