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泽泻汤

泽泻汤

金匮要略》卷中:泽泻汤

药方名称泽泻汤

处方泽泻15克白术6克

功能主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用法用量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泽泻汤

药方名称泽泻汤

别名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处方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9克地骨皮15克石膏24克竹叶15克 莼心15克茯苓人参各6克甘草桂心各3克

制法上药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通脉泻热。治上焦有热,食后出汗,面、背、身中皆热,名日漏气。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煮取3.6升,分五次服(一云水6升煮取1.8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泽泻汤

药方名称泽泻汤

处方泽泻升麻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决明子(微炒)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甘草(炙)枳实(去瓤,麸炒)芍药各30克栀子人参茯苓(去黑皮)黄柏(去粗皮)细辛(去苗叶)白术各15克柴胡(去苗)120克桑根白皮(锉,炙)60克青葙子30克

制法上药十八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肝热目赤,视物不清,积年青盲,视不见物。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生姜4克(拍破),同煎至150毫升,去滓,入芒消1克,食后、临卧温服,一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泽泻汤

药方名称泽泻汤

处方泽泻45克 熟干地黄(焙)60克五味子丹参玄参防风(去叉)桂(去粗皮)人参当归(切,焙)各45克 白茯苓(去黑皮)石斛(去根)地骨皮各60克磁石(煅,醋淬七遍)90克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甘草(炙)黄耆(锉)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各45克

功能主治治肾间有水,耳聋、经年不愈。

用法用量上药十七味,粗捣筛。每服30克,先以水600毫升,加羊肾1只,煮取汁200毫升,去羊肾下药,入生姜一枣大(拍碎),大枣3枚(去核),同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王乐善方:泽泻汤

药方名称泽泻汤

处方泽泻40克,白术20克。

功能主治蠲饮利湿。主素有痰饮内停,清阳不得上升所致。(美尼尔氏综合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王乐善方

猜你喜欢

  • 狼牙膏

    药方名称狼牙膏处方狼牙(捣)1分,雄黄(研)1分,丹砂(研)1分,硫黄(研)1分,雷丸(捣)1分,白矾(熬令汁枯,研)1分,藜芦(去芦头,捣)1分。制法上为细散,蜜调为膏。功能主治一切癣。用法用量涂癣

  • 蠲痹解毒汤

    药方名称蠲痹解毒汤处方姜黄4分,羌活4分,白藓皮4分,赤芍药4分,当归4分,白术5分,茯苓3分,白芷3分,皂角子(炒)3分。功能主治杨梅疮。肢节拳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保婴撮要》卷十二

  • 复元大补汤

    《会约医镜》卷二十:复元大补汤药方名称复元大补汤处方人参黄耆(蜜炙)各4.5克当归4克 炙草2.5克肉桂白术川芎各2.5克 南木香1克功能主治治痘疮二三日细小,四五日渐大,六七日脚阔顶陷,色白如豆壳者

  • 蛤蚕散

    药方名称蛤蚕散处方蚕茧壳(须未出蛾者)、五倍子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口内腐烂。用法用量炙焦为末。吹口角。摘录《疡科遗编》卷下

  • 消痈汤

    药方名称消痈汤处方金银花21克当归15克蒲公英18克 生甘草9克荆芥3克连翘3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痈。治疮毒生于手足,或结毒在皮肤,或生于面上,或生于颊间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石室秘录》卷二

  • 硫黄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硫黄膏药方名称硫黄膏处方硫黄20克 猪脂(或凡土林)80克制法将硫黄研为细末,用猪脂调成膏。功能主治杀虫止痒。治头癣,肥疮,疥疮,玫瑰糠疹,手足癣。用法用量涂擦患处。摘录《中医皮

  • 护心仙丹

    药方名称护心仙丹处方大黄1两,没药3钱,白蜡1两,松香5钱,乳香3钱,骨碎补5钱,当归1两,三七根3钱,败龟板1两,麝香5分。制法上药各为细末,猪板油一两,将白蜡、松香同猪油在铜锅内化开,将各末拌匀为

  • 鸡内金丸

    药方名称鸡内金丸别名鸡膍胵丸处方鸡内金(洗,晒干)5两,栝楼根(炒)5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膈消;膀胱有热,消渴饮水,下咽即利。用法用量鸡膍胵丸(原书卷五十九)。摘录《圣济总录

  • 亥药

    药方名称亥药别名回生丹处方巴豆21粒,生矾1两(入银罐内熔之,看矾枯,去巴豆)。制法每1两矾,加小姜黄末1钱,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雄黄末2钱为衣。功能主治开关窍,降痰。主用法用量用辰药后可服此丸,

  • 阿魏理中丸

    药方名称阿魏理中丸处方阿魏1分(用面二匙,醋和阿魏作饼子,炙令黄),京三棱(煨,切)1两半,蓬莪术(煨,切)1两半,青橘皮(去白)1两半,陈橘皮(去白)1两半,甘草(炙)1两半,干姜(炮)1两半,干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