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拔罐法

拔罐法

是用排除杯、筒或罐内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的,所以又称为“角法”或“火罐”气;并有称为吸筒疗法拔筒法者。通常多用竹筒,或陶瓷、玻璃等制成。它是通过局部的温热和负压作用而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的郁血,促使该处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结、退热、祛风、散寒、除湿、拔毒等作用。此法,在《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苏沈良方中都有记述。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扭伤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痛、高血压、疮疖痈肿、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症。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选用的罐口应光滑,大小要适宜。②拔罐的部位,要以肌肉丰满和毛发较少的地方为宜。③拔罐的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在10~15分钟左右即可。常用拔罐方法有投火拔罐法,抽气拔罐法,水罐法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详各该条。

猜你喜欢

  • 手三阴经

    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其循行方向均由胸部内脏经上肢屈侧走向手部。《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 诸菌中毒

    病名。因食有毒蕈菌中毒。见《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详食蕈菌中毒条。

  • 呕吐之古称。《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类经·脉色类》:“肾亏则命门气衰,下焦不化,下不化则复而上出,故病为洞而食入还出也。”详呕吐条。

  • 神仙外应膏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方。川乌一斤。为末,入砂锅内,加醋慢火熬如酱色,先用升麻、皮硝、生姜煎水洗患处,然后敷此药。治湿痰流注。

  • 杨介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北宋医家。字吉老。泗州(今安徽盱眙)人。崇宁年间(1102~1106年)泗州杀刑犯,郡守李夷行派遣医生、画工剖腹观察,将所见绘成图,杨介一一加以校正,作《存真图》1卷。对人

  • 燥凉

    病证名。见《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即凉燥。详该条。

  • 西藏常用中草药

    民族药著作。西藏自治区卫生局、西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合编。载西藏地区常见中草药367种,附彩图424幅。主要介绍药物的识别特征、生长环境、采集加工、功能主治。有汉、藏两种文字版本,1973年西藏人民出版

  • 暑气

    夏季的主气,六淫之一。参见暑条。

  • 暑劳

    病名。①《不居集》卷四:“盛暑之月,火能烁金,不禁辛酒劳热躁攘,火动心脾,令人咳嗽气喘,骤然吐血衄血,头目不清,胸膈胀闷,烦渴不宁,即童稚老夫,亦有此病,昧者以为痨瘵,不知火载血而上升,非真阴亏损,而

  • 针灸指南

    针灸著作。①即《医技便巧针灸指南》。4卷,作者佚名。刊于1925年。本书卷1~3针灸指南说,泛论儒家及佛家哲理中有关性命,摄养等论述;其后又有山灵示德图、行乐图等与医学无关的内容;卷4载多种病证的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