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时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1、2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又,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粟不复等症(图34)。

图34

猜你喜欢

  • ①(néng)。效能、功能、性能。《景岳全书》:“本草所注,又概言其能。”②音耐(nài)。古通耐。耐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夏不能冬。”《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③(tài)

  • 湿毒脚气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八十二。指以肿满、小便少为主症的一种脚气。属于湿脚气的范围。参见湿脚气条。

  • 地龙骨

    见《河北中药手册》。为穿山龙之别名,详该条。

  • 益气生津

    补法之一。补气与养阴生津并用的治法。气津两虚,表现为汗出过多、肢体怠倦、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干、脉虚或细,用生脉散之属,以益气敛汗,养阴生津。

  • 治血三法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血证的三大治法。即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

  • 红浮萍

    见《分类草药性》。为满江红之别名,详该条。

  • 对脐发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下发背,见该条。

  • 曲牙

    ①人体部位名。亦称曲颊。《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上曲牙……。”详曲颊条。②经穴别名。《素问·气穴论》:“曲牙二穴。”王冰注“为颊车穴也。”后《针灸聚英》等作颊车别名,见该条。

  • 实喘

    指气喘由于邪气盛实者。多因六淫外袭,痰火郁热,水饮凌肺,使肺气壅阻,肃降无权,气道不利而致。一般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呼吸气粗等。《景岳全书·杂证谟》:“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气长而有余,……胸胀、

  • 胎前气急不得卧

    病证名。《女科秘要》卷二:“此乃过食生冷,兼有风寒中胃肺经,因而生痰气急。”宜紫苏安胎散(紫苏、枳实、桔梗、大腹皮、贝母、知母、当归、五味子、甘草、石膏、桑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