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虎口疔。见该条。
【介绍】:见柯琴条。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
即胃。《难经·三十五难》:“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是以五脏所属的五色,分配五腑而得名。
证名。疰亦作注。指邪毒疠气传注心包所致的心痛。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凡人将理失度,阴阳俱虚,血气不足,复因风寒暑湿客忤邪恶之气,乘虚入于肌体,流注经络,伏留脏腑,毒击心包,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荆芥汤第三方,见荆芥汤条。
见伤寒论注条。
即小儿丁奚疳,久不瘥转变而成。参丁奚疳条。
苔薄黄而干。为外感化热,热邪虽不盛而胃津已受伤,宜甘寒之剂调治(见《外感温热篇》)。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