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干咳嗽

干咳嗽

病症名。又名干嗽干咳。指咳嗽无痰或少痰者。《赤水玄珠·干咳嗽》:“干咳嗽者,无痰出而款咳连声者是也。此本于气涩。涩之微者,咳十数声方有痰出,涩之甚者,虽咳十数声,亦无痰出。”多因火郁伤燥或脏腑亏损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此明系内伤亏损,肺肾不交,气不生精,精不化气,所以干涩如此。但其有火无火,亦当辨治。若脏平无火者,止因肺虚故,必先补气,自能生精,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主之;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若以此证而但知消痰开郁,将见气愈耗,水愈亏,未免为涸辙之鲋矣。”《类证治裁》卷二:“其脾肺亏损,致咳嗽喘促,畏寒呕泻,及脉见细弱,症见虚寒,咳久不已者,切勿清嗽,但补元气,嗽自止。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参见干咳,干嗽,咳嗽条。

猜你喜欢

  • 湿热发黄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疸》。多因湿与热搏,郁而发黄。属阳黄范畴。《伤寒全生集·辨伤寒发黄》:“湿热发黄,一身尽痛,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色如熏黄,暗而不明也。”湿重于热者,兼见头重身倦,胸脘痞满,治宜利

  • 舒筋法

    理筋手法。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用于脚腕部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的筋肉挛缩,关节强直。以大酒杯粗管,长尺余。用时先坐定,竹管放地上,患足踏于其上,向前后搓滚,日久则见效。

  • 伤风

    病名。①指风邪犯表所致的一种外感轻症。见《伤寒直格》卷中。又称冒风、感冒。《景岳全书·杂证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详见感冒条。②指伤寒病太阳中风。《时病论·伤风》:“伤风之病,即仲景

  • 下腭

    口腔的下壁。详腭条。

  • 小儿诸热

    病证名,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小儿脏腑娇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不论外感六淫,内伤脏腑,都能引起发热,并且感邪之后,最易化热,热甚则伤阴,阴损及阳。所以,小儿发热的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

  • 橘子叶

    见《滇南本草》。即橘叶,详该条。

  • 沿壁藤

    见《湖南药物志》。为络石藤之别名,详该条。

  • 钟大延

    【介绍】:明代医生。字恒国。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精于医术,治病不拘于成方,能自出新意,常奏良效。

  • 蚤甲

    指甲的别名。

  • 背法

    推拿手法名。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用两肘挽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脚离地,同时以臀部着力抵住病人腰部进行颠动。常用于腰部扭伤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