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腑病

太阳腑病

病证名。亦称太阳腑证。为太阳经邪热不解,内犯膀胱所致。有蓄水与蓄血之分。《伤寒溯源集·中风失治》:“太阳者,膀胱之经也。……太阳之经邪不解而内犯膀胱,则下焦不蒸而气液不得上腾。”《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病》:“太阳之邪传里,膀胱府病,水气上逆而作渴也,故宜五苓散。”《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府,为热结膀胱,……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伤寒辨证》卷四:“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伤寒医诀串解》卷一:“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太阳证,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证,宜桃仁承气汤。”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蓄血者,瘀血蓄于下焦也。”详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条。

猜你喜欢

  • 温隐居海上仙方

    见助道方服药须知条。

  • 奇经八脉

    指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经脉。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集于《难经·二十七难》,并详载它们的分布路线和病候

  • 胆足少阳经病证

    病证名。因足少阳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筋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皆痛,缺盆中肿痛

  • 哑胎

    病名。明·赵献可《邯郸遗稿》:“胎前忽然不语者,谓之哑胎。”参见子瘖条。

  •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书名。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编。本书根据明·龚廷贤所撰《药性歌诀四百味》(又名《药性歌》)的原文,在原书四言歌诀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并删去了不切实用的内容,增入了语译注解,同时对不常见的难字

  • 镏洪

    【介绍】:金代医家。号瑞泉野叟。盱眙人。著有《伤寒心要》一书。

  • 小儿浮肿

    病证名,又名小儿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皮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以及全身浮肿的病证。《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肿

  • 虎兰

    见《神农本草经》。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

  • 经脉考证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 席疮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三十五。又名印疮、褥疮。指久着席褥,受压部位出现的溃疡。由久病气血亏损,气不能运血以营养肌肤,加之局部受压摩擦染毒而成。初起患处呈现紫斑,继而皮肤破损,逐渐坏死溃烂,腐肉脱落,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