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即妊娠耳鸣。详该条。
见《东垣试效方》卷七。即润肠汤第二方,见该条。
《金匮要略》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除硝石外余药先煎,去渣内硝石再煮,顿服。治黄疸腹泻,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表和里实当下者。
表里同病的寒证。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寒滞之品;或平素脾肾阳虚,又感风寒。症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又伴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等。
即指纹色淡。多属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淡红为虚寒,淡青为体虚有风,淡紫为体虚有热。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巴豆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济生方·虚损》。又称滑精。详该条。
即胎生青记。详该条。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任脉之别。《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鸠尾穴),下鸠尾,散于腹。”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痛;虚则腹部皮肤搔痒。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厥阴是阴经之里,故为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