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热

内热

①证名。与外感发热相对而言,泛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胸中,故内热。”《素问·厥论》:“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内热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明医杂著》卷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理虚元鉴·虚热内热骨蒸论》:“故夜热、内热、虚热,为虚劳之初病,骨蒸内热、潮热,则虚劳之本病也。……治法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则热自退矣。”参见发热条。②一种治法。内通纳。《灵枢·寿夭刚柔》:“刺寒痹者内热。”即在针刺痹症时用火针熨法灸法等。

猜你喜欢

  • 通明补肾丸

    ①《银海精微》卷上方。楮实子、五味子、枸杞子、人参、菟丝子、肉苁蓉、菊花、熟地黄、当归、牛膝、知母、黄柏、青盐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五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玉翳遮睛,初起红肿赤脉穿睛,渐生白翳

  • 升麻六合汤

    《医垒元戎》方。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升麻、连翘各七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温毒发斑如锦纹者。

  • 王琢崖

    【介绍】:见王琦条。

  • 六腑气

    指六腑气化功能失调而致的病候。《灵枢·九针论》:“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 疰痖

    出《治疹全书》。即疹后失音。详该条。

  • 卫沉

    【介绍】:见卫汛条。

  • 久泻

    病证名。指泄泻之久延时日而不愈者。《寿世保元·泄泻》:“大抵久泻,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持,遂成久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

  • 儿啼

    见《医学入门》,即子啼,详该条。

  • 伤寒补天石

    书名。2卷,续编2卷。明·戈维城撰。上卷自伤寒统辨起至冬温伤寒共51篇;下卷自时行疫症起至足厥阴肝经证共46篇;续编2卷,自恶风、恶寒起至百合病,共43篇。本书统论四时外感诸病较有条理,并记载前人从未

  • 二母宁嗽丸

    即二母宁嗽汤作蜜丸。治证同。见二母宁嗽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