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热

内热

①证名。与外感发热相对而言,泛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胸中,故内热。”《素问·厥论》:“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内热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明医杂著》卷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理虚元鉴·虚热内热骨蒸论》:“故夜热、内热、虚热,为虚劳之初病,骨蒸内热、潮热,则虚劳之本病也。……治法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则热自退矣。”参见发热条。②一种治法。内通纳。《灵枢·寿夭刚柔》:“刺寒痹者内热。”即在针刺痹症时用火针熨法灸法等。

猜你喜欢

  • 气逆失血

    病证名。指呕血由气逆而致者。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金匮翼·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

  • 鱼腮风

    病名。《重楼玉钥》卷一:“是症生在腮颐酒腋边。两腮浮赤红肿,为双鱼腮;一边红肿者,为单鱼腮。”指生在面颊部的疔疮。多由风火热毒上冲所致。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疔条。

  • 乙庚化金

    运气术语。指凡逢乙庚为金运。《素问·天元纪大论》:“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 桑枝灸法

    出《疡科选粹》卷一。即桑柴火烘法。见该条。

  • 本草发挥

    药物学著作。4卷。明·徐彦纯撰。书成于明初、本书卷1~3将药物分为金石、草、木、人、兽、虫、鱼、果、米谷和菜共10类,收药270种;卷4为药物总论,内容多录自金、元诸医家著述中对药物的阐析与经验,作者

  • 气陷泄泻

    病证名。指中气亏损,气虚下陷而致者。症见食后即泻,完谷不化,食减,消瘦,困倦,脱肛,自汗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气陷泄泻,补中益气汤加羌、防。”“久泻脱肛,补中益气汤加粟壳、乌梅、五味、肉果。”

  • 上腭

    口腔的上壁。详腭条。

  • 血溢

    即出血。指离经之血,溢于体外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上。自鼻出者为鼽衄。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于小肠而

  • 一煎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方。当归尾、炙穿山甲(研)、生甘草、桃仁泥、皂角刺各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枳壳(麸炒)、槟榔、天花粉、乌药、赤芍药、生地黄、白芷各一钱,元明粉、大黄各三钱,红花五分。水

  • 阴虚火旺

    指阴精亏损而致虚火炽盛。症见烦躁易怒、两颧潮红、口干咽痛、性欲亢进等。参见阴虚阳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