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本草纲目》。指新生儿感受风热毒邪,引起白睛充血发红的症状。治详眼胎赤条。
【介绍】:见高秉钧条。
五味之一。苦为火味,入通于心,故为心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苦入心。”苦味药物多入心经,有清心泻火作用,如黄连、莲子心等。同时,苦味药亦有燥湿及坚阴作用,如黄柏之类。故《内经》有“肾欲坚,急
指第七胸椎。《素问·刺热篇》:“七椎下间主肾热。”
病证名,指小儿痰嗽而喉中有痰鸣声响者。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小儿病易动痰。风盛者,咳嗽必紧,痰不易出;火盛者,痰滑而稠;脾虚者,痰稀而白,或睡中觉有痰响,醒则不觉有痰,此虚痰往来也。”治宜利气化痰
①见《救荒本草》。为望江南子之别名。②见《本草原始》。即槐角。各详该条。
即儿脐出血。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KI1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肾经。冲脉、足少阳之会。位于脐中(神阙)旁开0.5寸处。另说脐中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中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腹壁
见清·根心堂主人《坤道指南》。即绝育。
①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初生儿肛门有膜闭塞的畸形。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五:“有闷脐生者,儿粪门有一膜,闭住其气,故不能出声。”宜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