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梁

伏梁

古病名。①指心积症。《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五十四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治宜伏梁丸等方。参心积条。②指髀股皆肿,环脐而痛的疾患。《素问·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歧伯曰:病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以本证为心积伏梁之日久不愈者可见之,亦宜用伏梁圆治之。③指少腹内之痈肿。《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儒门事亲》卷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痛。”1972年甘肃武威汉滩坡出土《武威汉代医简》有“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用大黄黄芩、芍药、消石、桑卑肖、虫,祛瘀破坚,清热解毒

猜你喜欢

  • 竹帘

    正骨器械。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用普通竹帘按伤部大小、长短裁制。对于四肢骨折经手法复位后,患部以布缠之,再以竹帘围裹扎紧固定。如嫌力量不足,可再加用杉篱。

  • 釜沸脉

    七怪脉之一。脉象浮数之极,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绝无根脚。

  • 暴聋

    病名。亦称耳卒聋、卒聋。系指耳聋之卒然发生者。《素问·厥论》:“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暴聋多属实证。多由:①外邪壅滞经络,致使气机上下升降不利所致。其症头昏闷重、咳嗽、鼻塞涕清,或恶寒发热

  • 小肠水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由于小肠热郁,水湿内停,湿热相搏,注入下焦所致。临床症状为浮肿,小腹急满。治宜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减。

  • 病后耳聋

    病名。系指因大病后气血虚损所致之耳聋;或病后余邪未尽,壅滞经脉所致之耳鸣耳聋。治宜益气补血、清余邪、通经脉。方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竹叶石膏汤、桃红四物汤等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 煅淬

    中药炮制法之一。药材经火煅红后,立即投入水内或醋内。矿物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自然铜等多用此法。能使该药物质地松脆,易于研碎。

  • 灰滑苔

    舌苔灰黑而滑润,为寒水侮土,太阳中寒之证。一般有腹痛吐利,手足冷,脉沉细等。宜温阳散寒(见《伤寒指掌》)。

  • 腕缝错开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因损打闪错所致。伤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治宜顺势摇动关节,使其复位,用绷带缠缚固定。药物治疗参见损伤条。

  • 时方妙用歌括

    见时方歌括条。

  • 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

    丛书。又名《外科全书十种》、《高憩云外科全书》。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书名虽为十种,实只七种。即《外科医镜》12卷,《外科三字经》1卷,《外科问答》1卷,《逆证汇录》1卷(以上均外科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