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灵枢·五禁》。大量出汗之意。有见于外感病发汗之后,汗出表解而渐愈者。有热迫津液外泄,大汗出而里热转甚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流痰病的一种。《医门补要》卷中:“脾肾两亏,加之劳力过度,损伤筋骨,使腰胯隐痛,恶寒发热,食少形瘦,背脊骨凸肿如梅。初不在意,渐至背伛颈缩,盖肾衰则骨萎,脾损则肉削,但龟背疾已成。”治见流痰条。相当于
病证名。出清·叶其蓁《女科指掌·种子门》。不孕症型之一。又名血少不孕。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失血伤阴,致阴血不足,冲任空虚,不能养精成孕;兼见身体瘦弱,面色萎黄,疲倦乏力等症。宜补血养阴滋肾。方用养精
证名。指热邪内积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热结腹痛之症,身热腹热,烦躁不寐,时作时止,痛则汗出,或痛而作声,或痛而一汛即欲下痢,一利即止。此热积腹痛之症也。”多因心肝火动,煎熬于内,或饮食不节,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柑皮,详该条。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又名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时气发斑。多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所致。《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温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
【介绍】:宋代医家。著有《黄帝素问入试秘宝》七卷,已佚。
把中草药煎煮成汤剂的方法。要根据药剂的作用而掌握火候,如发表药、理气药,多取其气,宜用较猛的武火急煎;补益药,多取其味,宜较弱的文火慢煎。同时要依据药物的性质、药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龄大小而确定煎水量的多
病名。系指水湿入于耳中,耳内肿痛致使听力减退者。《医学入门》:“湿聋,因雨水浸渍,必内肿痛。”或湿邪内蒸上蒙。症见耳内肿痛,内有呜呜水声,听力减退。治宜以凉膈散加减。参见耳聋条。
【介绍】:宋代医生。四川成都人,他所居住的庭院,尽皆种植草药,善于应用草药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