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柏子仁,详该条。
见《救荒本草》。为车前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中气亏损,气虚下陷而致者。症见食后即泻,完谷不化,食减,消瘦,困倦,脱肛,自汗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气陷泄泻,补中益气汤加羌、防。”“久泻脱肛,补中益气汤加粟壳、乌梅、五味、肉果。”
人体部位名。亦称目外眦。指外眼角。《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
见下廉条。
《金匮要略》方。又名芍药桂酒汤。黄芪五两,芍药、桂枝各三两。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治黄汗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六。即髋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7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益母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即滑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