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湿郁热伏。因湿邪阻遏而致热不能宣散透发的现象。表现为身热不扬、午后热高、汗出而热不退、神疲、头重、胸闷腹胀、厌食、小便黄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孕后脾肾阳虚,或外受风寒;或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肾,以致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运化失职所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脐下作痛,肠鸣即泻,腹胀畏寒肢冷。宜温阳健脾止泻,用四神丸
用清热利尿化石的药物,以清下焦湿热,消除结石,解除排尿涩痛,淋沥不畅的治法。常用方药有八正散、石苇散等。
病证名。见《保婴易知录》。指眼皮外翻,如以舌舐唇之状。治以熟石膏、栀子仁、生甘草、防风(酒拌微炒)、豨莶草(酒蒸晒干),研末,煎汤口服或外用洗疮。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桃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荷苞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五音之一。肾音羽,其音柔细尖利,沉而深。
宋代校订和校刻医药书籍的机构,属编集院。创始于公元1057年。是在我国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等条件下出现的。这个机构曾对《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
书名。3卷。清·程林编注。刊于1673年。程氏诠注《金匮要略》,主要引证《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籍,并参考六朝、唐、宋有关著作,“以经证经,要在直截简切,义理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铁树叶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