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分类草药性》,为仙茅之别名,详该条。
见《山东中药》。为拳参之别名。详该条。
出《卫济宝书》卷下。即生肌法。见该条。
见清·赵楷《百草镜》。为土贝母之简称,详该条。
见《疫喉浅论》。即竹茹石膏汤第二方,见竹茹石膏汤条。
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淋闭》。又称小便不禁,详该条。
病名。又名久恶疮、恶毒疮、顽疮。①《刘涓子鬼遗方》卷五载“治头疮恶疮骨疽等牛屎熏方”,是指一般顽固的外疡。②《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诸疮生身体……疮痒痛焮肿而疮多汁,身体壮热,谓之恶疮也。”泛指脓液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百会疽。见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字可久。原为宁陵(今河南宁陵南)人,后迁至余姚(今浙江余姚)。著《古易考》等书,深受唯心主义理学家朱熹推崇。著《医经正本书》(1176年),从孝道出发,不科学地提倡伤寒无传染之说。
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而致的四肢运动障碍。《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三卷:“夫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则缓纵不随也。”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治宜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