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方
见金匮要略方论条。
见金匮要略方论条。
见《本草便读》。为板蓝根之别名,详该条。
体液所化的泡沫。《灵枢·周痹》:“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
病名。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的别名。系指脓耳耳内流脓腐臭者。又叫内耳疳臭。名称各异,总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久病可致耳聋。参见聤耳、耳疳条。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治法。同补法。详该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①即反胃,亦称胃反。详反胃、胃反条。②指大便溏利,每食必吐之膈症。《医宗己任篇·膈症》:“有一种大便甚利且溏,每食必吐,是名翻胃。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八味丸主之。
书名。2卷(即《景岳全书》卷50~51)。明·张介宾撰。作者曾选辑古代医方,撰成《古方八阵》。但觉临床取用“犹有未尽”,故又以己意化裁制定新方185首,仍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书中首
同肺热。详该条。
见《南京民间药草》。即芦根,详该条。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了哥王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