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过梁针

过梁针

治疗癫狂精神疾患的14个经验效穴。见《中医杂志》。即:①天灵:在腋窝前缘直上1寸,向内旁开0.5寸,垂膊取之。微向外针5~6寸。②腋灵:在腋窝前缘直上0.5寸,肌腱下缘处。针5~6寸。③屈委阳:在屈肘横纹端之稍外方,针1.5~3寸。④尺桡:在前臂伸侧腕横纹至肘横纹的中点。针1.5~3寸。⑤中桡:在上肢伸侧,腕横纹上4寸。针1~2.5寸。⑥寸桡:在上肢伸侧,腕横纹上2寸。针1~2.5寸。⑦脑根: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针1~2.5寸。⑧中平:在膝下5寸,胫骨和腓骨之间。针2~6寸。⑨阴委一:在股外侧,腘窝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凹陷处。针3~5寸。⑩阴委二:在阴委一上寸。针3~5寸。⑾阴委三:在阴委二上1寸。针3~5寸。⑿四连:在阴委三上1寸。针3~5寸。⒀五灵:在阴委三上2寸。针3~5寸。⒁灵宝:位于阴委三上3寸。针3~5寸。以上各穴针刺深度,应据患者肥瘦虚实而定,不必拘泥。

猜你喜欢

  • 家秘养脾消积丸

    《幼科发挥》卷一方。白术一两,陈皮七钱五分,苍术、厚朴(姜汁炒)、枳壳(面炒)、半夏、青皮、神曲、麦芽、山楂各五钱,炙甘草各三钱。为细末,蒸饼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米饮送下。治小儿伤食成积,

  • ①五液之一。与涎合称涎唾或唾液。唾为肾液。《素问·宣明五气》:“肾为唾”。肾经有一络脉,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穴。肾虚水泛而多唾,唾液清冷;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唾少咽干,口中感腥咸异味。②同吐。《素问·

  • 阴盛阳虚

    指阴寒内盛,导致阳气虚衰的病机。症见恶寒、肢冷、泄泻、水肿,舌淡滑等。治以温阳救逆,兼以健脾利水。《难经·六难》:“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这是在脉诊上的反映,因阳虚于外,故浮取则脉小;阴

  • 圊(qīng 清)

    ①又作清。厕所。《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②大便。《景岳全书》卷二十一:“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圊。”③排泄、泄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必圊脓血。”

  • 隔子通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绒毛鸭脚木之别名,详该条。

  • 董说

    【介绍】:明末清初僧人。字雨若,号南潜。学《易经》于黄道周。明朝亡后,削发为僧,爱好文学书法兼通医学。著书十余种,在医学方面,有《运气定论》一书,已佚。

  • 妊娠失音

    病证名。妊娠期间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出声,称为妊娠失音。参见子喑条。

  • 天盖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缺盆,见该条。

  • 濡脉

    脉象之一。脉象浮小而无力,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

  • 十六味流气饮

    《医学入门》卷七方。人参、当归、黄芪、桔梗、防风、木香、甘草、枳壳、芍药、川芎、肉桂、槟榔、白芷、厚朴、紫苏、乌药各等分(一方无槟榔、肉桂,有皂角刺)。水煎服。治无名肿毒、痈疽等症,脉洪缓沉迟紧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