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汗

血汗

证名。见《奇效良方·诸血门》。又名红汗汗血肌衄。指汗出色淡红如血。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湔染,即《内经》之症,则由胆经受热,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故成此症。”《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治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如因气虚血少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产后血汗,宜猬皮散。亦有因大喜伤心,血随气行者,用黄芪建中汤兼用小麦麦门冬,金银器煎汤调下妙香散。参见红汗、汗血、肌衄条。

猜你喜欢

  • 喜悲

    证名。又称善悲、悲。《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详善悲条。

  • 脾约丸

    见《丹溪心法》卷二。即麻子仁丸,见该条。

  • 叶后珠

    见《四川中药志》。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

  • 麻疹集成

    书名。2卷。清·朱楚芬撰。刊于1824年。卷上为麻疹总论及分期论治;卷下论麻疹的各种兼证。全书共50余篇,均系集录整理前人的著作而成。

  • 吕晚村

    【介绍】:见吕留良条。

  • 牙泻

    病名。见《喉科方论》。又名牙根流血。多由阳明胃火炽盛,或热迫血妄行所致。症见齿龈肿痛,齿根出血。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可选清胃散、犀角地黄汤、玉女煎等加减;或用草决明煎水含漱。参见齿衄条。

  • 唇甲青

    证名。指口唇与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伤寒绪论》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为寒,赤者为热,以寒中于里,则血脉凝滞,不能荣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则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带深紫,与阴寒之

  • 气虚厥

    厥证之一。因劳伤气弱,不能运行所致。《赤水玄珠·厥证门》:“厥因气虚而得者,其脉细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附子。”或用补中益气汤等。参见厥证条。

  • 积块

    证名。指腹胁部结块坚硬可以触及者。即癥积之属。明·万全《保命歌括》:“大抵积块者,皆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治宜行气活血,除痰消积。方如膈下逐瘀汤,或用海石、三棱、莪术、

  • 六筋

    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自桡侧起至尺侧,依次分别为赤筋(浮筋)、青筋(阳筋)、总筋、赤淡黄筋(心筋)、白筋(阴筋)、黑筋(肾筋)。《小儿按摩经·要诀》:“六筋专治脾肺热,遍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