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风疮。古人认为因胎毒而生疮疥,系胎热外达而生。其症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治法参见胎毒疮疡条。
古代两点论运用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详阴阳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赤小豆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痈疽论》一卷,已佚。
见冯氏锦囊秘录条。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核桃楸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济生拔粹·田氏保婴集》。秋初之际,湿热伤及脾胃,致运化失常,发生泻泄;湿热下注,蕴积肠道,腹痛即泄,或里急后重,便脓血者,则成痢疾。如症见泄泻灼肛气秽,粪色黄褐,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者,为湿
天象之一。指黄色的云气。《素问·五运行大论》:“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谓黄色的云气横亘于心尾二宿和角轸二宿之间。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上林,穴在三里下一夫。”所指即上巨虚。见该条。
即解部学的听小骨。有槌骨、砧骨、镫骨,左右合计共六块。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