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泉州本草》。为猪鬃草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5卷。明·胡慎柔撰。初刊于1636年。现存系经清·石震校订本。内容包括:师训第一,医劳历例第二,虚损第三,痨瘵第四及医案第五,共五篇,具有丛书性质。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了哥王之别名,详该条。
《疫喉浅论》卷下方。玄参、黄连、生地黄、麦门冬、连翘、栀子、大黄(绞汁)、竹叶、黄芩、石膏。水煎,兑大黄汁服。治疫喉腐烂,痧艳,灼热口渴,脉实便秘等症。若神呆,加犀角;无汗,合清咽消毒饮服;兼痰热壅甚
病名。指耳聋久不愈者。《诸病源候论·久聋候》:“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为风邪所乘,故成耳聋。劳伤甚者,血虚气极,风邪停滞,故为久聋。”《医林绳墨》卷七:“
《寿世保元》卷下方。连翘一钱五分,黄芩、栀子、防风、朴硝、黄连、知母、玄参、牛蒡子、大黄各一钱,桔梗二钱,薄荷七分,甘草五分。水煎频服。治上焦实热,初起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者。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金创,详该条。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南宋医家。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字子野,号晞范子。因见古医书文字深奥,庸医妄用药饵误人性命,于是钻研《难经》、《脉经》等古代医书,详加注解,撰有《难经句解》、《脉诀集解》、
病名。小儿癣疾之一种。出《外科启玄》卷七:“小儿头上多生肥粘疮,黄脓暴露。”感受风热或热毒蕴蒸所致。多发于小儿。初起头皮起丘疹,继之成脓疱,可蔓延全头皮,破后糜烂流脓,痒痛兼作。先用20%明矾水或槐条
【生卒】:1873~1950【介绍】:近代医家。字仲祜。江苏无锡人。曾在京师译学馆任教,对医学基础及临床均有研究。编有《丁氏医学丛书》,并自日本大量翻译西医各科书籍,其内容包罗甚广,包括西医临床各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