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腹胀

腹胀

证名。出《素问·玉机真藏论》。一作腹。指腹部胀满不适,或腹部胀大。《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府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张氏医通·腹满》:“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喜用辛温散气之药。……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不坚,或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木香泽泻当归、芍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外因六气成胀,藿香正气散内因七情成胀,沉香降气散。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濇,局方七气汤浊气在上,则生膜胀,生姜泻心汤加木香、厚朴。脾胃不温,不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肾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食积虫积痰饮等亦可导致腹胀。详腹胀诸条。

猜你喜欢

  • 祁木香

    见《河北药材》为土木香之别名,详该条。

  • 目中胬肉

    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目两眦,瘀肉努出,时觉疼痛,总属心火所成。然火有虚实,如大眦红肉深红色,心经实火也,宜黑参汤服之;小眦红丝色淡红者,心经虚火也:宜决明散主之。外俱用清凉圆泡

  • 阴器

    外生殖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其功能和发育情况又与肾气盛衰有关。故阴器病症,常从肝肾论治。《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 气眼

    病证名。多因郁怒伤肝而起。《银海精微》:“眼昏而泪,胞肿而软,上壅朦胧,酸涩微赤,是谓之气眼。”

  • 木郁化火

    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目痛、呕血、咳血,性情暴躁,甚则发狂等。

  • 感冒夹惊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神气怯弱,遭受外感以后,又被外界异声异物所惊吓,或者由于邪热的刺激,则可引起神志不宁,成为本证。症见身热烦躁,面色青赤,睡卧不安,且有胆战心惊的现象。初起

  • 冬豆子

    见《四川中药志》。为黑大豆之别名,详该条。、

  • 胡洽方

    见胡洽百病方条。

  • 髌骨折

    病名。出《伤科补要》卷二。即膝盖骨损断。详见该条。

  • 山栀子

    出《药性论》。即栀子,详栀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