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指呕而有声无物吐出者。《诸病源候论·呕哕病诸候》:“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有胃虚气逆者,宜橘皮竹茹汤、吴茱萸汤。有胃中寒者,宜半夏干姜
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即上骱手法。详该条。
【介绍】:见封君达条。
旃,音毡,zhān。见《药物学大成》。为番泻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见血清之别名,详该条。
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古刺法名。①指针刺浅深不同的三种刺法。即先刺至浅层,再较深的刺入,最后刺入更深的部位,以产生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深刺之,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脆蛇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利下赤色粘沫。《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王冰注:“沃,沫也。”张景岳注:“赤沃者,利血,尿赤也。”详赤痢、血痢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荔枝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