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属痘疔。生于鼻窍中,气息难出,息如喷火,面赤眼红,口渴烦燥,痰涎不涌,食不能入。急宜内服清瘟败毒饮,外涂黄连膏。
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八纪。”
出《本草纲目》。指婴孩恶寒与发热同时或先后出现,及寒热往来而言。一般外感初期均有恶寒现象,继即发热。有发热与恶寒并见,有热重寒轻,有热轻寒重,均为表证。外感不论伤寒、温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有表
病名。即瘰疬大小不一者。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详瘰疬条。
病证名。指病者自我感觉喉中有腥味。又名喉中腥臭。《卫生宝鉴》卷十一:“因劳心过度,肺气有伤,以致气出腥臭,唾涕稠粘,口舌干燥。”临证宜审脉证,随证治疗。
见《中药志》。为白苏子之别名,详该条。
即火盛刑金,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橡实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粤万年青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即手丫发。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