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心稍厚,边周较薄,擦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如罩着一层粘液,呈油腻状。为胃中阳气被阻,痰湿内盛之候,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顽痰等一类病证。
利湿法之一。治疗下焦湿热的方法。湿热蕴结下焦,症见小腹急胀、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舌苔黄腻,用八正散。
病名。①《景岳全书》卷十五:“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痠痛
《洪氏集验方》卷三方。芡实、金樱子。取芡实连壳捣碎晒干为末;金樱子去刺捣碎,甑中蒸令熟,用所蒸汤淋二、三遍,取所淋金樱子汁入银铫内慢火熬成稀膏,与芡实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治肾虚,男子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症见耳廓上生疮,痛流黄水,时发时愈。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温胆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
病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指困倦欲睡,忽忽喜眠之症。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湿胜者,兼见肢体虚浮或沉重,或大便溏薄,脉多濡缓,宜胃苓汤、平胃散等方。脾虚者,兼见四肢
①体表部位。又名准头、鼻尖、面王。为鼻前下端隆起之顶部。《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准。”今解剖学名鼻尖。其色泽的改变可作为脾胃病变望诊的参考。②经穴别名。出《奇效良方》。即素髎。见该条。
病名。①即寒淋。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圣济总录·诸淋门》:“其状先寒颤,然后便溺成淋,谓之冷淋也。”《医学心悟》:“冷淋,寒气坚闭,水道不行,其症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喜饮热汤是也。”本症多因肾虚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目偏视。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为灰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