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昏厥

经行昏厥

病名。指经行突发昏厥,片刻即醒,无后遗症的病症。常见有气脱气郁血脱血瘀暑厥所致。气脱者多因素体气血虚弱,经行期疲劳过度或悲恐所伤,气虚下陷清阳不升,症见经期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气息微弱,治宜补气回阳救脱,方用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人参附子、炮姜、干姜)加减。气郁者多因平素精神紧张,经期又因恼怒或惊骇,致气逆于上、壅塞心胸、蒙闭清窍,症见经行突然昏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小腹胀痛,治宜开郁顺气,方用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加石菖蒲。血脱者多因经血暴下失血过多,气随血脱,症见经血暴下,突然昏厥,面色白,唇淡无华,治宜养血固脱,方用胶艾四物汤加人参、黄芪。血瘀者因血行不畅,气机不利,症见小腹疼痛剧烈,痛甚则冷汗淋漓,甚四肢厥逆,昏厥不省人事,面色青白,治宜活血行瘀理气调经,方用通瘀煎(《景岳全书》)加减。暑厥者多因炎夏行经量多,或烈日下久立,汗过多,耗伤气血,腠理不固,暑邪乘虚而入致昏厥,症见突然昏倒,面色苍白,或身热面赤,治宜解暑开窍,将病人速抬至阴凉处,急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苏醒后可服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加石斛、生地,汗出多者加用生脉饮

猜你喜欢

  • 后关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听会,见该条。

  • 眊(mào 帽)矂(zào 燥)

    证名。指目干涩少津,昏昧不适之候。《原机启微》剋“……肝开窍于目,故肝受剋,而目亦受病也。其病眵多眊矂紧涩,赤脉贯睛。”参见目昏条。

  •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孝经纬》:“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到了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已完全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

  • 擎疽

    病名。出《辨证录》卷十三。即手心毒。见该条。

  • 胎前动红

    病证名。指胎动不安,阴道流血。《女科秘要》卷二:“此因失跌动伤,恶血破来,如水流水止,急用胶艾汤,以止其血;再服安胎散(阿胶、人参、茯苓、当归、生地、川芎、甘草、小茴、八角茴)以护其胎。然此症孕妇形盛

  • 冷疽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筋疽。见该条②。

  • 小舌肿痛

    病名。小舌,悬壅垂之俗称。小舌肿痛即悬壅垂肿痛,参见悬旗风条。

  • 王室养生保健全书

    藏医综合性医书。八世纪中叶由应聘入藏的于阗名医比吉·占巴西拉翻译的《活体测量》、《尸体图鉴》、《伤科精义》、《甘露宝鉴》等十余种医药书合编而成。是古代藏医早期重要医学丛书。现存木刻本。

  • 汗粟

    病证名。指寒邪束表,误用寒凉,以致寒郁化热。其症“形如芝麻,细细白泡,似乎疮,痒痛全无,惟胸腹胫内居多”(明·秦景明《幼科金针》)。治宜清热透发,用加减柴胡汤(柴胡、黄芩、连翘、牛蒡子、桔梗、山栀、葛

  • 刀镰丁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为十三丁之一。该疔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余,肉色紫黑如烧灼。宜用生矾三钱,葱白七根,共捣烂作七块,葱汤逐块送服,盖暖取汗,汗出为度。忌用刀刺,亦可用芭蕉根捣敷之,余同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