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指外口位于会阴部的肛漏。即海底漏的别名。
病证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因素有宿寒,产后太虚,寒搏于血,血凝不行,上冲心之络脉所致。症见心胸闷痛,甚至胸痛彻背。治宜散寒以温通。方用大岩蜜汤。参见产后心痛条。
色诊之一。五脏反映于外的正常颜色。《灵枢·五色》:“真色以致,病色不见。”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臭牡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顾氏医镜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即杨梅疮。见该条。
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指因食积阻滞肠胃而引起的呕吐。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大便不通及肛门不排气等。针刺足三里,内庭;并配合中药利气导滞之剂。
指胎儿在母体无力挣动,非胎真死。《保产万全经》:“胎呆乃无力挣动,非真死也。盖小儿端坐腹中,临盆时头转向下,脚转向上,以便奔生。若遇腰曲,则腹中窄狭,门路遮闭,而关津为之阻碍矣,及再寻门路,又为腰曲相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脊中。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