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痘毒

痘毒

指引致痘疮(天花)之邪毒。中医认为痘疮系因内蕴之胎毒为外在的天行疠气所引动而发病,故称为“痘毒”。《医学正传》卷之八:“盖因胎毒藏于命门,遇岁火太过,热毒流行之年,则痘毒因之而发作矣。”

猜你喜欢

  • 许胤宗

    【生卒】:约540~630【介绍】:隋唐间名医。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以专长治疗骨蒸病(结核病)而著名。他诊治疾病重视切脉识病,批判那种“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的医生。据载陈国柳

  • 托疽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膝眼毒。生于足少阳胆经阳关、阳陵泉二穴处。证见焮肿作痛,溃脓较迟。脓液黄白者为顺;若不痛或流鲜血,或疮头渐多者为逆。治同外痈。

  • 新感引动伏邪

    详新感条。

  • 葡萄疔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三十四。即蒲桃疔。见该条。

  • 病穿掌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手心毒。见该条。

  • 阳辅

    经穴名。代号GB38。出《灵枢·本输》。别名分肉、绝骨。属足少阳胆经。经(火)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凹陷处。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主治偏头痛,目

  • 行气活血

    治疗气滞血瘀证候的治法。临床常用于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月经不调、跌扑劳损、冠心病心绞痛、产后恶露不行等一切属于气血涩滞之证。常用药如香附子、金铃子、郁金、当归、丹参、赤芍、延胡、桃仁、红花等。

  • 燥剂

    十剂之一。用苦温或苦寒药物组成,具有燥湿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日: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张从正曰:大寒之病,宜姜附、胡椒辈以燥之;若病湿气,则陈皮、木香、白术、

  • 陈葆善

    【介绍】:清末医家。字栗庵。浙江温州人。精于喉证。采集众说,择其精要,参以亲身经验,辑成《白喉条辨》一卷,论述病源,辨证及内、外治法,禁忌等。另撰有《本草时义》一书。

  • 折里十补散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即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