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郁热伏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三十六荡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者。《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治宜补益脾气。用补中益气汤。
即十全大补汤,见该条。
出清·马之骐《疹科纂要》。即伤寒谷黍,详该条。
眼科病证。为白睛红赤的证候。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此肝经虚热也,……邪热法于肝经,虚则血流走于两目,故赤而侵睛。”
《类证治裁》卷五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五味子、巴戟天、小茴香、肉苁蓉、远志、石菖蒲、枸杞子、大枣。为末,炼蜜为丸。治膏粱湿热伤精,阴虚胫膝痿弱。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谷精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方广条。
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妇女终身不见月经,而同样仍能孕育者。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即天窗,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