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髂骨的髂翼部分。
病名。见《霍乱论·病情篇》。多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所致。发于秋后者较多。亦有因暑夏贪凉,过吞生冷而致者。证见腹痛吐泻,吐利清水,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口和不渴,四肢清凉等。临床表现有寒偏胜或
眼科病证。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翳之色白者称白翳。详翳条。
病名。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即痱疮。详该条。
证名。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的病候。《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又:“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下颌骨体的前下部分。
即天庭。《灵枢·五阅五使》:“五官已辨,阙庭必张。”详天庭条。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六。“血胤疮……,二三年变为结疬,三五年出黑水死。”参见腋疬条。
恶即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病证名。见高淑濂《胎产方案》。因产时去血过多,经脉空虚以致半身不遂,手足麻木不仁,拘挛不知痛痒。治宜补气养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切勿误认为风症,妄用祛风散血燥烈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