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菟丝子之别名,详该条。
五脏精气内虚,为邪气所兼并而出现的精神症状。《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即少阳,以其为生气之首。故名。
出《子母秘录》。为楮叶之别名,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桑寄生,详该条。
见汇刊经验方条。
指湿气过甚。《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参见湿气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其色类似雪口,又称雪口。因心脾二经胎热上冲所致。其症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哺乳,多生啼叫。
病名。《外科真诠》卷下:“血疔或生肘下,或生眼角。疔有一窍如针眼淌鲜血不止,急用真香油四两,无灰酒不拘多少和匀热服,其血立止,徐用野菊花浓煎常服,切忌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