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暗痧

暗痧

痧证之一。①《痧胀玉衡·暗痧》:“心中闷闷不已,欲食不食,行坐如常,即饮温热,不见凶处,更无心腹腰背疼痛之苦,但渐渐憔悴,日甚一日,若不知治,亦成大害,此痧之慢而轻者也,放之即愈。亦有头痛发热,心中作胀,类于伤寒;亦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闷闷不已;亦有咳嗽烦闷,有似伤风;亦有头面肿胀,两目如火;亦有四肢红肿,身体重滞,不能转侧,此痧之慢而重者也。误服热汤、热酒、热物,遂乃沉重,或昏迷不醒,或痰喘气急,狂乱见凶。如遇是症,必先审脉辨症的确,果系何因,在表者刮,在中者放,在里者或丸,或散,或煎剂,必须连进数服,俟其少安,渐为调理。”方用宝花散蒺藜散沉香郁金散等。②即妇女倒经痧。《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妇女倒经痧,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红,或吐红,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肚腹不痛,亦为暗痧。若痧毒攻坏脏腑者不治,急放痧。宜五十三号大壮方。”参见条。

猜你喜欢

  • 十王

    ①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救卒死而张目及舌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定位于手足十指背侧,指甲根后正中赤白肉际处。左右计20穴。主治卒死,痧症,中暑,霍乱等。向

  • 郁火积滞呕吐

    证名。指呕吐因火郁气滞所致者。清·罗应章《经验医库·郁火积滞呕吐症》:“郁火积滞,呕吐,五心烦热,咽干口渴,有汗,神强气壮,面赤红活,脉沉滑数疾。”治宜泄火散郁,宜栀连二陈汤。

  • 程郊倩

    【介绍】:见程应旄条。

  •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期(1115~1368年)的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等四个著名的医学家。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

  • 失颈按摩法

    外治法。用于失枕的治疗。《伤科补要》卷二:“失颈头不能转,使患人低坐,用按摩法频频揉摩,一手按其头,一手扳其下颏,缓缓伸舒,令其正直。”

  • 水鼓

    鼓胀之一。多因饮酒过量,损伤脾胃,水湿停聚而致。《景岳全书·杂证谟》:“少年嗜酒无节,多成水鼓。……盖酒性本湿,壮者气行则已,酒即血也;怯者着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酒为水,而血气既衰,亦皆随酒而悉为水

  • 莲蓬发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凡有头疽顶部疮头较多,其疮口多呈粟样脓粒,状似莲蓬发。均称莲蓬发。证治见有头疽条。

  • 菖蒲

    ①出《本草衍义》。为水菖蒲之别名。②出《神农本草经》。即石菖蒲。各详该条。

  • 吐臭水

    证名。见《寓意草·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证治汇补》卷五:“臭水是肠中逆来。”多因胃气大伤所致。

  • 木别子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木鳖子,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