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
见《湖南药物志》。.为及己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大黄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蒴藋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外伤引起经络气血损伤的病证。见《圣济总录·伤折门》卷一百四十四。多因跌打、碰撞伤及经络所致。伤后轻者脉道不畅,气机不顺,血流受阻,局部轻度肿痛;重者脉道破裂,血离经脉,或瘀留体内,气机受阻,或
出《神农本草经》。为入地金牛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即妊娠。详该条。
见《中药临床应用》。为黑大豆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疠毒蓄于肝经所致,其症四肢骨节疼痛,久则肘膝状如鹤膝,皮毛枯槁,不能移动,腐秽瘫痪。本病相当于瘤型麻风。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官阶正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