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下痞

心下痞

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查、曲蘗、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参见心下痞满等条。

猜你喜欢

  • 停经

    即经血停止。多指经闭,或指月经净后。

  • 通可去滞

    用通利之药,去除气滞邪壅之证。《汤液本草》卷上:“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又如产后气血壅盛,乳汁不下,用通草、王不留行等药以通窍下乳。又如湿痹之证,由于湿邪留滞,四肢沉重痠痛,用防己、威灵仙

  • 阴痒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名阴门痒。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搔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湿热者,

  • 六月霜

    ①见《中药材手册》。为刘寄奴之别名。②见《江西草药》。为鹿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目常应时而痛

    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人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

  • 兜腮喉痈

    病名。即兜腮痈。详该条。

  • 张诞先

    【介绍】:见张登条。

  • 红毛大戟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红大戟,详该条。

  • 两脚麻木

    证名。指两脚部肌肉麻木不适感。见《医学入门·痹风》。《张氏医通·麻木》:“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应,少加肉桂。”参见手足麻木、半身麻木条。

  • 初生无皮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生下无皮,除由早产发育未全所致者外,在旧时多由父母素患梅毒遗传而来。临床表现多为上半身或下半身赤烂,甚至色带紫黑,尤以鼻沟、肛门、阴囊等处更为明显。由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