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条。
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出现阴寒内盛证候。症见形寒肢冷、痰饮、水肿、泄泻等。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的方法之一。①“阳胜则阴病”,阳热盛的病证,耗损了阴津,治宜甘寒生津,保存津液;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
古病名。九积之一。指饮涎壅聚而成积者。《儒门事亲》卷三:“涎积,咽如拽锯,朱砂、腻粉之类,甚者瓜蒂、甘遂。”上药性烈有毒,宜慎用。参见痰积条。
①四季的气候阴阳盛衰。②古人以一日里分为四时,即朝(平旦)、日中、日入(暮)、夜半,候人体的阴阳盛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水红花(或子)不拘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外敷痞块处。治痞块。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又名大嘴赤脉附睛障。本症内眥赤脉成束,横贯白睛,蔓延黑睛,碜涩不适。古人认为大眥赤脉属心之实火,宜结合眼部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参见赤脉传睛条。
指形体瘦弱似病而脉象正常者。《注解伤寒论·平脉法》:“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害。”
书名。2卷。清·柯琴撰于1674年。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四方麻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