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草纲目》。又名石碱、花碱、水碱。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咸、苦,温。软坚,消积。①治积块,噎膈反胃。内服:3~9克,入丸、散。②治疣赘,研末调敷;虫牙痛,研末填
见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条。
详心气不固条。
见《草药手册》。为百蕊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蔽心骨。详鸠尾骨条。
【介绍】:见顾氏医镜条。
见《圣济总录》。为苍耳蠹虫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
出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指第五胸椎。《素问·刺热篇》:“五椎下间主肝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