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详各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角蒿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令韶。浙江钱塘人。曾学医于名医张志聪,钻研伤寒学,撰有《伤寒论直解》6卷(1712年刻行),另有《胃气论》(1797年日本刻行)。
郑栎庵《女科万全方传灯》:“室女从不通经者,石人也。”参见石女条。
【介绍】:明代医家。四明(今浙江宁波南)人。正统间(1436~1449年)任太医院使。精通药性,临证效果较好。编有《试效神圣保命方》一书,后经方贤编定,改名《奇效良方》。
即真阴耗损。可由于:①阳气偏亢,内灼阴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②伤津的进一步发展。如温热病后期肝肾的真阴受伤,病人出现低热、手足心灼热、神倦、消瘦、口干舌燥,或见咽痛、耳聋、颧红,
病证名。指瘀血阻滞所致的呃逆。《证治汇补·呃逆》:“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脉芤沉涩。”《医林改错》卷上:“呃逆俗名打咯忒,因血府血瘀。”《张氏医通·呃逆》:“有饮热饮冷而呃,背微恶寒,目睛微黄,手
经穴名。代号LI18。出《灵枢·本输》。别名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或于人迎穴后1.5寸处取穴(《针灸甲乙经》)。另说“在气舍后一寸半”《(千金要方》);“在
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
病证名。指突然失音,即暴暗。《灵枢·经脉篇》:“足阳明之别……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系指音声不出卒然而发作者。暴病多属实证,多由风寒、风热之邪犯肺所致。因于风寒者,宜温散寒邪;因于风热者,宜辛凉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