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十剂

十剂

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伤寒方药明理论·序》曰:“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至此始有十剂之名。

猜你喜欢

  • 鼠耳草

    出《本草拾遗》。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 苇根

    见《温病条辨》。为芦根之别名,详该条。

  • 舌系

    指舌下静脉丛及系带。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

  • 五味之一,酸为木味,入通于肝,为肝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酸入肝。”酸味药物多入肝经,有养肝、柔肝、缓急的作用,如芍药等。此外,酸味药物亦有收敛气血津精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等,故《内经》

  • 曲节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少海,见该条。

  • 涩疙瘩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景天之别名,详该条。

  • 泻火止痛汤

    《石室秘录》卷六方。炒栀子三钱,白芍药二两,甘草、半夏、柴胡各一钱。水煎服。治火郁心痛。

  • 茯菟

    出《神农本草经》。为茯苓之别名,详该条。

  • 活血生新

    即祛瘀活血。详该条。

  • 元府

    即玄府。详该条。